北京閱兵式朱鎔基沒出席,胡錦濤白髮示人,許多人都有各種揣測。其實在中共官場,特別是高層的規矩是異常森嚴的,基本上黨組織可以主宰黨員的一生,包括婚姻、生活上的一切,何況這些涉及中共國際面子的「政治生活」?
但凡國內外政治中,即使一般社交中,在某個場合露不露面,必然對應著當事人主動或被動的內情。那麼在強調「鬥爭」的中共政治而言,就多會與內部權鬥有關。
要說朱鎔基年事已高,身體不好需人攙扶,故不去看閱兵式,那是因為朱內心有不滿,為什麼江澤民被架著還要上場?連超過100歲的宋平也參加了。有一種很大的可能性,那就是朱鎔基拒絕參加大閱兵,儘管拒絕的理由可能是身體健康。
在閱兵之前,海外就有消息稱,朱鎔基就閱兵一事發脾氣,對當前的局勢非常不滿。朱鎔基說:「70年大慶能解決美國問題嗎?大慶能解決香港危機嗎?」;「我不去。他們要讓我去,但是我真不想去啊。」
江澤民則不然,這個被權力佔有慾注滿軀體、又生怕被清算的傢伙,強撐也要上場。
比如上次李鵬遺體告別式,江同樣被架著也要和李做最後告別,因為江藉「六四」上臺,李也算是「恩人」之一,兩人還都是三峽問題工程的共同決策者。而其他退休元老都不來,原因是很多人恥與李鵬為伍而已。
這次閱兵,天安門城樓上的領導人,江被直播架上場,然後一副槁木樣子,自然被人恥笑。但更引起輿論關注的卻是胡錦濤的一頭白髮。有人說胡看起來衰老的厲害,面容憔悴。其實這多半是白髮襯托的。但是胡面對閱兵,面容峻冷,顯然沒有半點高興的樣子。
領導人的穿著、髮型,通常被做為觀察中共欲對中國人或外界所傳達意圖的「風向標」,以及詮釋這些象徵決策的方式。特別是中共領導人,在重大場合的衣著、頭髮都經過仔細的準備,以什麼形象面對外界是有嚴格的要求的。中共領導人無論是染黑髮或者露白髮,不只是個人形象問題,更像是政治需要、政治宣傳的問題。
在過去20多年以來,中共官員都習慣把自己的頭髮染黑,好讓自己看起來比較年輕。這個規矩據說還是江澤民帶起的。
白頭髮在過去多見於退休官員或落馬官員的露面,但到了重大場合,退休官員也不會以白髮示人,胡錦濤難道不懂這個規矩?
胡錦濤的兒子胡海鋒才三、四十歲時就以白髮示人,人稱「少年白」,不願染髮,這是一個特例。而胡錦濤為官,一直到當政,直至退休之後,本次閱兵之前,均是黑髮示人,故此突然不染髮,又是在重大場合,就顯得突然。
我們看到,中共這次閱兵的背景是其政權面臨內憂外患,黨內鬥爭再現高潮之際。之前,根據一些流傳出來的內幕消息顯示,在中美貿易戰和香港示威兩大難題中,中共高層包括退休元老都捲入其中。
在貿易戰方面,有王滬寧為首傾向強硬的帝師派(背後有江澤民、曾慶紅的元老派支持)和李克強為首的務實派(包括習的親信劉鶴和團派的汪洋)之爭,習近平處於左右為難。在香港問題上,則同樣有鷹派和鴿派之爭。
在8月初的北戴河會議上,傳聞政治老人不贊成就香港問題鎮壓,胡錦濤罕見警告習近平等現高層,千萬不要成為香港的狠角色。又傳溫家寳撂下一句話,「我們該說的話都說了,你看著辦」。因為誰也沒法說服誰,最後不歡而散。
這些消息有自媒體爆料,也有中央社等正規媒體據體制內消息人士披露。筆者認為並非空穴來風。
要說胡錦濤不滿,除了前述事件還有兩個原因。
就在上個月3號,北京公布了懸缺逾半年的中共陝西省西安市委書記職務,由前河北省唐山市委書記王浩接任,一度傳聞甚囂塵上的胡錦濤之子、現任浙江省麗水市委書記胡海峰,陞官傳聞再次落空。然後,去年以來一直到今年3月兩會後,都連續有高調公開活動以及在黨媒刊文的胡海峰,突然變得異常低調,連「十一」前在官媒發表慶祝中共建政70週年的文章,都要拉上市長吳曉東共同署名。這是否意味著最近胡家勢力受到政敵打擊?
另一方面。人們都知道胡錦濤主政時,飽受江澤民干政之苦,江先是卸任總書記,但繼續當了兩年軍委副主席,之後江還以培植的多名親信架空胡。在習近平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臺之際,胡十分意外地以職務全退支持習近平全面施政,故此習當時曾讚揚胡「高風亮節」。
但是事實上胡這樣做是有條件的,就是要習近平幹掉江澤民。
現實如何?習近平早幾年反腐聲勢凌厲,拿下大批江的人馬,直逼江澤民,當時胡錦濤也多次露面挺習,想著勝利在望。可惜習受保黨意識所誤,在中共十九大上和江澤民曾慶紅妥協,江曾和一眾江派餘黨從此逍遙法外,江派臺麵人物韓正和暗裡實效忠江的王滬寧等人仍布局在關鍵領域,如今貿易戰和香港亂局,多有這些勢力摻和的因素。
看到這些,特別是江被保留著殘喘養老,胡能高興的起來嗎?
我們看到今年站在閱兵觀禮台上現任和退休高官,和2015年9月的抗戰大閱兵相比,看起來高興的並不多,溫家寳本就長得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不能算數,王滬寧本來就深藏不露,不苟言笑,也不算數,栗戰書還算笑得可以,笑得最高興的好像還是曾慶紅。
如此看來,如果說朱鎔基稱病不肯來,但對於胡錦濤這慣於隱忍的性格,不來不行,只能不染髮以示無聲抗議了。一時間天安門城樓權鬥暗戰如雷。
——轉自《看中國》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