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9年04月03日訊】週五開始,就進入了中國24節氣中的清明,下面來了解清明時節的傳統故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 杜牧 )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是禮敬先祖,感念先人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要掃墓祭祀,踏青春遊,還會吃青團,吃潤餅,插柳樹,盪鞦韆,放風箏,清明的前一兩天就是寒食節,據《後漢書》記載,寒食節最長會持續105天,最短也要近1個月。所以寒食節的習俗會一直延續到清明之後,在這期間,家家戶戶都會禁煙火、吃冷食。漢代又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一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會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到貴戚重臣家中。
民間相傳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的晉國名臣介子推jiè zhī tuī,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流亡國外,在飢寒交迫之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之處,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肉湯讓公子喝下,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而介子推卻不慕權貴,打點好行裝,帶著母親悄悄歸隱綿山。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便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回來 ,然而綿山山高路險,不易找尋,有人便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介子推出來。可當大火燒遍了綿山,卻沒看見他的身影,直到大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去了。裝殮時,晉文公從樹洞裡發現一封血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於是,為感念介子推的忠孝,晉文公邊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帶著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名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將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本文網址: //www.ash-ware.com/b5/2019/04/03/a102548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