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中國經濟增長的代價究竟有多大?(中)

為了幫助大家進一步認清中國經濟增長的代際,有必要對它的自然成本再做更具體更深入的分析,比如構成這個成本的具體內容究竟有哪些,它們各自到底有多大等等。

構成經濟增長自然成本的主要因素不外乎兩者,即環境與資源,這一點也同樣適用於「中國奇跡」。就此而言,改革開放後,由於中共政權不惜代價不計成本的追求GDP的增加值,中國經濟的增長簡直成了一場拼環境拼資源的戰爭,其結果可以說對全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污染和破壞。

有這麼一些資料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改革開放以來,在GDP迅速增長的同時,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8~9倍。3億農民喝不到乾淨水,4億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鮮空氣;1/3的國土被酸雨覆蓋。2006年,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國占了16個。

說到環境污染,最嚴重的恐怕莫過於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空氣污染來說,PM2.5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測控空氣污染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數,世界衛生組織認為,PM2.5密度小於10是空氣的安全值。2010年9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公佈了一張2001年至2006年PM2.5平均值的全球空氣品質地圖,展示了全球的空氣污染形勢。從這張圖上看,PM2.5密度最高的地區是中國和北非、東亞,其中中國華北、華東和華中PM2.5的密度全部高於50,甚至接近每立方米80微克,比撒哈拉沙漠還要高很多。這就是說,中國已成為目前世界上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國家。

根據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2年3月2日公佈的資料,2010年與2005年相比,中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機動車保有量急劇增加,經濟發達地區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顯著增長,使得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PM2.5污染進一步加重,灰霾現象頻繁發生,能見度降低。在今天的中國,特別是在經濟發達地區,呼吸一口新鮮空氣,已成了國人越來越遙遠的夢。以致有人戲謔說,如果你位於PM2.5指數高的地方,想要呼吸到新鮮空氣就得背井離鄉,穿越千山萬水。

空氣污染成這樣了,那麼水呢?據中共全國人大環境資源委員會原主任委員毛如柏披露,從2005年起,全國人大常委會連續3年開展了水污染防治法的執法檢查,結果可以概括為四個字:有水皆汙。

據《瞭望新聞週刊》2007年3月19日報導,中國有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40%基本喪失了使用功能,流經城市的河流95%以上受到嚴重污染,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222個地表飲用水源地平均水質達成率只有72%。而據2011年8月出版的《半月談》披露,近幾年全國水污染事故每年都在1,600起以上,為此每年群眾上訪達2,000多人次。2012年1月12日的《中國科學報》上有一篇報導稱:「我國現有3.2億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其中1.9億人飲水中的有害物質含量超標。」可見,對於中國農民中的3億多人來說,喝上一口清潔的飲用水,幾乎成了一種奢望。

除了空氣和水污染之外,中國的土壤污染也到了怵目驚心的地步。中共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在2006年7月18日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視訊會議上曾透露過,據不完全調查,目前中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用污水灌溉的耕地3,250萬畝,固體廢棄物堆存占地200萬畝,合計超過1.8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0%以上,其中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

毫不誇張地說,伴隨著GDP的高增長,伴隨著「中國奇跡」的誕生,中國40年來對環境的污染與破壞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上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分階段出現的環境問題。來自國家環保部門的資料顯示,中國環境可持續指數在144個國家中排在第133位。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曾有專家預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類歷史上突發性環境危機對經濟、社會體系的最大摧毀,很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在中國。就連前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都曾公開表示過:「一系列數位和事實,使我認識到,環境問題已經不是未來的問題,而是我們這一代能否安然度過的問題。」(待續)

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