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結果如何?G20峰會前全球大猜謎

美國中期選舉前後中國重啟對美貿易談判。這場貿易戰到底結果如何?種種猜測紛紛出籠。從目前跡象看,北京只願在對己有利的方面作一些讓步,而對美國提出的「三零兩停一開放」似乎並未積極回應。本月底的G20峰會中美高層會晤能一舉解決貿易爭端嗎?

美國中期選舉之後中國重啟談判

中美貿易戰的第一輪談判未果,7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出口產品開始徵收懲罰性關稅,中國實施了報復性關稅;9月24日美國又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然後中國實際上暫停了對美談判。北京希望美國今年11月6日的國會改選(美國稱為中期選舉)能嚴重削弱特朗普的地位,讓中美貿易戰化解於無形。但這次選舉的結果並未如北京所願。

中期選舉之前,美國各民調機構和主流媒體多少吸取了一些上次總統大選時民調結果嚴重偏差的教訓,在分析民調數據和選情動向方面採取了比較慎重的態度,因此民調報告與真實民意比較接近,中期選舉完成之前選情便部分明朗化,即民主黨可能奪得眾議院多數,卻無法奪回參議院多數。中期選舉的最終結果也的確如此。

北京曾經期望美國民主黨能奪得國會參眾兩院的多數席位,從而讓民主黨有機會彈劾特朗普,不管成功與否,至少讓特朗普成為「跛腳鴨」,再也無力打中美貿易戰;倘若真能如此,北京不必作出讓步便可自然「解套」。據中國外宣媒體報道,中國駐美使館和各領館將美國劃分為六片,分工蒐集選情,由使館匯總後報到北京,以為決策參考。但中期選舉的結果顯示,這種可能性已經消失。美國憲法規定,除非總統犯有「叛國罪、受賄罪和或其它嚴重罪行和不檢行為」,否則不構成彈劾的理由;而眾院多數黨自己無法獨立完成彈劾,它只能提告,參議院需三分之二多數票才能裁定彈劾案成立。顯然,眾院民主黨能否找到可靠的彈劾證據,本身就是個疑問;即便眾院司法委員會強行提告,幾乎可以肯定,參院不可能通過彈劾案。

既然特朗普無險,中美貿易戰就不會自然消解,北京必須未雨綢繆,重回談判桌。因此,習近平和特朗普在美國中期選舉之前的11月1日便通話溝通,為恢復貿易洽商作鋪墊。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中期選舉結束之後的第三天,即11月9日,美國財長努欽(Steven T. Mnuchin)與中國副總理劉鶴進一步電話溝通,美方希望中國提出明確方案,以便開啟貿易談判;但北京希望先談,再給出確實的方案。11月12日美東時間晚間,北京向美國政府發出書面文件,詳細列出貿易談判中的中方具體立場。在11月底於阿根廷舉行的20國首腦峰會上,習近平將和特朗普會面,貿易戰問題是他們的主要議題之一。

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後中國出口上升,中國因此勝算在握?
中美重啟貿易談判對全球來說是一個重要事件。不僅各國政府關心其動向,各相關國家的企業界也高度矚目。畢竟這場談判的結果會對今後的全球經濟產生重要影響,一些國家的企業可能面臨壓力,而另一些國家的企業卻可能迎來機會;許多準備調整供應鏈的企業都在等待談判結果,以便下最後的決心。

然而,各國媒體對中美貿易戰前景的分析判斷卻大相逕庭。現擇其兩端,略加介紹。11月16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的文章標題是,「中國在中美貿易戰中漸占上風」,其主要理由是,美國經濟向好,非買便宜的中國商品不可,加關稅也減少不了貿易逆差。而《日本經濟新聞》同一天的報道分析,中國在中美貿易戰的打擊下,由於國內消費呈收縮態勢,為挽救經濟,中國可能被迫讓步。《金融時報》的文章低估了跨國公司轉移訂單和供應鏈的可能性,一旦它們完成了供應鏈轉移,在其它國家生產的同類產品將比中國產品更便宜;《日本經濟新聞》的分析則低估了北京在政治上不願對美「認慫」的立場,因為經濟考量並不是北京的唯一決策依據,依賴愛國主義宣傳以維持政權合法性同樣重要。

到目前為止,美國總共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徵收了25%的關稅,同時對2,000億美元的中國產品徵收10%的關稅。然而,最近不少媒體都注意到,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雙方的貿易戰開打後,今年10月份中國對美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3%,當月中國的對美貿易順差仍然高達318億美元,比9月只減少了23億美元。這是上述《金融時報》文章認為中國在貿易戰中占上風的依據之一。其實,據對中美企業的調查,這個現象反映了兩個事實:其一,許多美國進口公司與中國企業協商,壓低進口價,以消化10%的關稅,中國企業為暫時保住訂單,只能放棄利潤、保持出口量;其二,對目前尚未列入加征關稅清單的產品,美國的進口公司正與中國企業合作,突擊搶運。如果中美貿易戰繼續下去,按照白宮宣布的方案,美國還將對中國產品擴大關稅徵收範圍並提高關稅稅率。顯然,當下的中國對美出口高潮明年能否持續,實屬疑問;而關鍵點就在於,11月底習近平與特朗普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會談能否達成終止貿易戰的協議。

即將到來的高峰談判:中美兩國不同調

據路透社日前報道,中國於11月12日向美國政府提交的書面文件包括三部分,即願意協商的、中國正在解決的以及中國不願協商的問題,共列出142項回應。彭博社15日援引一名消息人士的話說,這些文件上的條款很多都是重新列出北京以前做出的調整,例如,承諾特定行業外資的控股比例可以提高。另外,中方強調,全球化不可挑戰,世貿組織既往的規則不應改變。

迄今為止關於全球化的正面論證,都是從微觀的企業角度來看的,即資本的自由流動和供應鏈跨國化有利於降低生產成本和消費者購物成本;實際上,西方經濟學界的這個主流觀點有一個重大缺失,那就是忽視了全球化對相關國家在宏觀方面的影響可正可負。比如,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國,就業大幅度增加,製造業不斷擴張,出口、稅收和外匯儲備明顯上升;而美國則因製造業流失導致失業率長期高居不下,稅源流失,財政赤字不斷突破上限,中產階層減少20個百分點,成為全球化的受害國。北京出於保護既得利益的需要,用受益國的單方邏輯指責受害國,拒絕承認中國的受益與美國的受損直接相關,這可能讓美國政府懷疑北京是否具有解決貿易衝突的誠意。至於世貿組織原來那套「只議不罰」的「君子規則」,保護了「鑽空子不守規則」的中國,如今世貿組織自己提出要改革規則,而中國正是它不得不改革規則的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堅持不能改革世貿規則,正好表明它不願讓步的意向。日前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莫爾斯比港閉會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上美國副總統彭斯和中國總理李克強就貿易和投資問題針鋒相對地爭論,以致於會議例行的聯合聲明30年來首次流產。由此可見,中美雙方雖有談判意願,但目前並無共識。

美國政府在中美貿易談判中提出的要求一直沒有變化,簡單概括來說,就是「三零兩停一開放」,「三零」指零貿易壁壘、零關稅、零出口補貼,「兩停」是停止盜竊知識產權、停止強制技術轉讓,「一開放」指完全放開對外資企業持股的限制,允許外企可以擁有百分之百的股權。從技術層面看,限制外企持股是強制外企轉讓技術的前提,所以,「一開放」和「兩停」是一件事兩面說。

路透社分析,雖然中國11月12日的回應對緩解中美貿易戰來說是個好預兆,但因為中國先前曾對貿易改革給過空頭支票,美國對這些承諾持懷疑態度。特朗普歡迎中國恢復貿易談判的積極態度,也對達成協議抱有期望,但從他對中國那包含142項內容的談判清單的評價可以看出,雙方的差距依然非常大。特朗普11月16日表示,雖然中國希望達成協議,但他不能照單收下這份清單,它「有很多我們要求的東西,但是還有4、5件事被漏掉了……我們必須擁有互惠互利的貿易。我們不能接受那些蠢人才會要的貿易,這就是他們占我們便宜的方式。我們不會再要了,他們也明白了。」特朗普所說的中國最新清單裡「漏掉」的那4、5項,可能就是上面所說的「三零兩停」,這是中美貿易談判的核心爭議。

本月底的G20峰會期間,中美元首之晤是否能一舉突破障礙,達成協議,解決貿易糾紛,我們只好拭目以待。不過,梳理迄今為止的雙方動態,談判結果似乎並不難猜。

──轉自《澳大利亞國際廣播電台》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李明心)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