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能全然說共和黨贏得了這一次美國的期中選舉,但川普再一次跌破眾多主流媒體的眼鏡,打了場堪稱成功的選戰。開票還是進行中,不過顯然共和黨不但如預期的保住參議院多數黨的地位,還逆勢增加了3到5席,川普也成為二戰後第一位支持度在五成以下、期中選舉中執政黨參議員席次卻逆向增加的總統。執政黨眾議院席次雖如往例在期中選舉中減少,失去了眾院多數黨的地位,但減少的席次也遠低於預期。
州長選舉的部分,共和黨的成績也超過預期,在幾個競爭激烈的州,包括俄亥俄州、愛荷華州、喬治亞州,以及動見觀瞻的搖擺州佛羅里達州, 共和黨的候選人紛紛以極些微的差距,贏得州長選舉。雖然州長不涉及到美國聯邦政府的執政權,但是共和黨州長選得不錯,對川普的執政也更穩固。
筆者先前曾提到,這次美國期中選舉分兩種:大範圍選區的選舉和小範圍選區的選舉,前者是州長和參議員選舉,後者是眾議員選舉。大範圍選舉共和黨能維持局面,甚至勝出,小範圍選舉則在期中選舉不利於聯邦執政的共和黨。
參議員選舉,我提過幾個重點觀察的選區:亞利桑那州、密蘇里州、印第安那州、德州和佛羅里達州。選舉結果,共和黨在上述兩黨激烈對決的選區,全部獲勝。參院選舉可以說是共和黨預期中最好的結果。
幾點初步的選後觀察。
第一,這次選舉無疑是川普的信任/不信任投票。不只川普在選前自稱他的名字「形同在選票上」,出口民調也顯示川普是影響選民投票行為的主要因素。選舉結果顯示,他在選前重點輔選的各州,如佛羅里達、俄亥俄州、威斯康辛、亞利桑納等州,共和黨都在極為接近的情況下,大有斬獲。
可以說這一次川普是共和黨這次選舉結果超過預期的最主要原因。 選後共和黨內的政治權力,將更向川普高度集中。川普邁向2020年連任之路也更穩固。
第二,這一次的選舉完全沒有出現一些主流媒體原先預期的藍色浪潮(blue wave),也就是認為多數選民不滿川普,會在期中選舉給川普的共和黨一個教訓。 相反的,共和黨選出了在現有的政治結構下最好的結果。川普的支持度在四成五左右,57%的美國人認為國家往錯誤的方向走,但卻有68%認為今年的經濟情勢比去年好。
移民政策是共和黨選民最關心的議題,醫療健保則是民主黨選民最關心的議題,經濟議題反而落到第三位。川普在選前成功炒熱了共和黨選民關心的議題,讓他的支持者成為顯性選民,也衝高了投票率,預期超過五成,創了期中選舉投票率的近期新高。
第三,美國在2018期中選舉後,在政治上成為更加分裂、分歧的國家。反川普主義和川普的共和黨在太多的議題上,會更加逆向而行。這點需專文另行論述。
第四,和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一樣,民調再次失準。選前民調結果小勝的民主黨選舉人,很多紛紛中箭落馬。這點很難用所謂機構效應或隱(顯)性選民這種帳面上的理由來解釋。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民調機構在受訪選民如敎育背景等的加權上出了差錯,另外就是可能低估了投票率的參數。
第五,雖然國際議題和外交政策向來不是期中選舉的主軸,但川普在選後勢必更加大力道地執行他的外交政策,包括與中國的全面競爭和對抗。希望看到川普在選後受國內議題及國會牽制而放緩對中國貿易及經濟戰的人,恐怕會大失所望了。
(文章獲作者同意轉載,本文作者為美國華府布魯金斯研究院訪問學者。)
──轉自《大紀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責任編輯:劉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