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7月18日訊】上篇說到集律詩大成的唐代,不論是否是七言詩,皆字數雖不多,但留傳的許多詩作都很精練地記載了豐富奇妙的神傳事蹟。例如:赫赫有名的黃鶴樓,不獨讓唐朝崔顥留下傳頌千古的《黃鶴樓》,詩仙李白也有《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的詩作傳世,不同的詩人雖然有著不同的寫作風格,但都提及仙人蹤跡。
《登敬亭山南望懷古‧贈竇主簿》:「敬亭一回首。目盡天南端。仙者五六人。常聞此遊盤。溪流琴高水。石聳麻姑壇。白龍降陵陽。黄鶴呼子安。羽化騎日月。雲行翼鴛(或作鶤,音昆)鸞。下視宇宙間。四溟皆(或作空)波瀾。汰絕目下事。從之復何難。百歲落半途。前期浩漫漫。強食不成味。清晨起長嘆。願隨子明去。煉火燒金丹。」仔細看看這首詩,就能察覺到其中描繪了一些道家修煉方法與境界所見,黃鶴呼的子安也是傳說中的道家仙人。
李白還有一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是這麼寫的:「一為遷客去長沙, 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這首詩雖然是寫於流放夜郎路過黃鶴樓途中,但「五歲誦六甲、十歲通詩書、觀百家、十五好劍術、十八歲在戴天山讀書」的李白,哪可能會為了紅塵朝中區區的官位或權謀的爭鬥而灰心喪志呢?因此,如果從道家修煉的高度來解讀李白的這詩作,那就會知道謫仙筆下講的不是人間悲情幽怨,而是看破世間繁盛的長安,最終也不是生命歸家的假象。
再聽聽那玉笛在黃鶴樓中的仙音,難怪清代的沈德潛在其著作《唐詩別裁》中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只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所以,要能從李白詩作得到如其超凡的智慧,倘若只用凡世悲歡離合的角度來入門,那肯定是無法體會出修道人的弦外之音,如陷緣木求魚之途了。
李白還有詩作《感興》(八首之五)為證,詩云:「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吹笙坐松風,泛瑟窺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煉金骨。欲逐黃鶴飛,相呼向蓬闕。」《廣仙列傳》中也描述了李白與白居易之孫白龜年的奇遇。有一天,白龜年登嵩山,「遙望東巖古木,簾幕窣地,往觀之,一人至前,曰:『李翰林相招。』」龜年一看此人「褒衣博帶,風姿秀髮」,並向其說自己與龜年祖父白居易的現況,「吾李白也!向水解(道家的屍解之法),今為仙矣!上帝令吾掌箋奏,於此已將百年。汝祖樂天亦已為仙,現在五台掌功德所。」並給龜年一卷素書說:「讀之,可辨九天禽語,九地獸言。」元代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裡更明白李白已然成為東華上清監清逸真人,送龜年的書「讀之可辨九天禽語,大地獸言,更修功行,可得仙也。」
宋代的蘇東坡在《蘇軾文集》裡也寫下了他與李白的奇遇,「余頃在京師,有道人相訪,風骨甚異,語論不凡。自云:『常與物外諸公往還。』」並口誦上清寶鼎詩二首,稱「東華上清監清逸真人李太白作也。」這二首中有「人生燭上花,光滅巧妍盡。⋯⋯既死明月魄,無彼玻璃魂。念此一脫灑,長嘯登崑崙。醉著鸞鳳衣,星斗俯可捫。」又云:「⋯⋯篆字若丹蛇,逸勢如飛翔。歸來問天姥,妙義不可量。⋯⋯燕服十二環,想見仙人房。暮跨紫鱗去,海氣侵肌涼。⋯⋯」詩中盡顯神仙世界的奇妙。
今人素來多說唐詩乃文人墨客不得志的愁話,但如果我們能夠翻開修煉的史實,重新看待這些士人筆墨,則當有一番新天地可供神遊了。果若自修當如此,教子亦可得了,也不枉前人積奠了如此錦繡的神傳文明了。
──轉自《大紀元》有刪節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