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標去哪了?陸媒深揭「首騙」第一桶金來歷

Facebook

【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2月14日訊】自從被陸媒揭開「首善」面具現出「首騙」原形後,一向熱衷於瘋狂高調表演的陳光標從公眾視野消失了已近一年半。近日,有陸媒再發起底式報導,曝光了陳當年打着保健旗號,靠坑蒙拐騙賺取第一桶金的內情。

近日,作者田也撰寫的《 「首善」成「首騙」,消失的陳光標去哪兒了?》一文在中國大陸多家網站和論壇等社交媒體上熱傳。這篇文章起底回顧了陳光標從一文不名到聲名顯赫的發家史,其中就包括披露陳光標年輕時賺取「第一桶金」的內幕。

據該文披露,陳光標17歲的時候考入了南京中醫學院,大學裏他所學的專業是針灸推拿,畢業之後,他被分到了南京中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工作。然而,陳對那種「每個月幾百塊錢,兩三個人擠住在公家分配的集體宿舍里」的生活現狀不滿,於是自動離職下海,到處尋找發財致富的「商機」。

1994年的一天,陳光標在街上閑逛時,在一家藥店門前看到許多人正圍着一台只有普通收音機大小的儀器諮詢。這個儀器叫「耳穴疾病探測儀」,號稱把電極夾在耳朵上,就能測出身體哪個部位有病,很受老年人歡迎。

這台儀器原本的使用方法是:讓患者手持儀器一端金屬棒,而另外一端由醫生在患者同側身體的耳部來回試探,耳部與人體內臟「心肝脾肺胃膽關節腎腦胰腺腸道膀胱」相對應的哪裡位置上出現異常,儀器上「那個紅燈就一閃唧唧唧」,於是醫生便告知患者哪個對應的內臟患病了。

陳光標看見這個簡陋的探測儀器後,憑着自己學到的一點中醫知識動起了歪腦筋。

他花168元買了一台「耳穴疾病探測儀」回去,又花了3000塊錢請來南京中醫學院和南京師範大學的專家, 希望他們能對儀器做簡單的改進,「安裝上顯示器,輸入生理圖像,患者能在顯示器上看到自己身體哪個部位有疾病就行。」

經過幾個「專家」的一番研究後找到了改造方法:買一台舊電腦顯示器,把顯像系統整體拆掉,只剩一個空殼子。然後找一個和熒光屏等大的塑料板,在上面畫個人體結構圖,「心上面裝一個發光管,肝上面裝個發光管,胃上裝個發光管」,再將這個裝上發光管的塑料板安置在已經掏空的顯示器正面。接下來從顯示器旁邊伸出兩根金屬棒,進行診斷。「一旦發現病變」,發光管就會亮,能在顯示器(塑料板)上直觀地看到身體哪個部位有疾病。

陳光標給這個帶了顯示屏的儀器命名為「跨世紀家庭CT機」,並在第一時間申請了專利。

1994年11月7日,陳光標為此申請了專利「新型電子疾病探測儀」,專利號942428390。後來,因為有人感覺這個「看起來很漂亮的儀器抱起來很輕」,陳光標就再找一個摩托車電瓶放進去,讓它抱起來感覺真材實料,「還蠻重的」。

然後,陳光標帶着這個看上去比較「高科技」的儀器回老家趕集。他穿上白大褂,耳朵上戴個聽診器,在測試儀器上貼了一張紙寫上廣告語「不用開口說句話,兩分鐘內知病情。」擺起了地攤。

趕集的老鄉「一看是個高科技,是台電腦」,就排隊過來診查,每檢測一位患者收2元錢,一天可以收入200多元。

兩個月下來,陳光標賺了萬餘元,感覺這樣掙錢還是太慢。於是在南京電視台為「光標牌CT型耳穴測病治療儀」搞了一個五分鐘的廣告宣傳片,到安徽的縣級電視台花1000元放了10個晚上,以8500元一台的價格公開銷售他的「跨世紀家庭CT機」。

很快,不少個人診所、地攤商販找過來購買這種儀器,一時間讓儀器的生產供不應求。陳某自己組裝的幾十台儀器很快售罄後,他又用賺來的30萬元去深圳買外殼、發光管進行批量生產。陳光標的「跨世紀家庭CT機」在租來的房子里算是正式投產。1997年,他的第一家公司——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成立。

文章稱:在那個保健品橫飛、市場上各種儀器包治百病的年代,幾百元成本、8000多元售價的「跨世紀家庭CT機」經過電視廣告開路後,打開了全國各地的銷售市場。

1998年時,陳光標自稱「大概凈賺了兩千多萬」,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在上世紀50年代,「經絡穴位」這一與現代解剖學完全衝突的理念在中國從新開始普及,國人在這一套理論下創造了「經絡測試儀」,並很快蔚然成風。不過,這種「經絡測試儀」與西方的CT並不是一條道上的東西。

文章表示:CT是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的縮寫,是一種通過X射線掃描人體並重建圖像的技術。CT機與「光標牌CT型耳穴測病治療儀」沒有任何功能相同之處。而陳光標的所謂「CT 型耳穴測病治療儀」實質就是測量人體電阻的變化,究其實質「與『測病』沒有半點關係」。陳光標卻利用普通民眾對中醫學的懵懂,以及社會上逐漸興起的保健意識,打着「家庭CT機」的旗號,連騙帶蒙大發橫財。

靠着坑蒙拐騙起家的陳光標的「CT」致富之路,最終因1999年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監督檢查而中斷,但他基於人心的商業模式從來沒有改變過,他後來近乎瘋狂地假「慈善」之名行斂財之實的做法,與此如出一轍。

2016年9月,《財新周刊》刊發長篇調查報導,揭開了陳光標的「首善」面紗,顯露出其「首騙」的真實面貌,拿出不少詳實的調查資料,梳理曝光了陳光標「慈善數字注水、靠倒賣拆遷項目賺錢,涉嫌圍標、違規轉包,拿着跟領導的合影騙捐款、騙頭銜、騙項目……」的行騙之路。從那以後,陳光標從公眾視野中銷聲匿跡。

(記者黎明報導/責任編輯:明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