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時間2018年02月03日訊】龍其實是另外空間的真實存在生命,帶有一定的能量與功能,當然龍也有不同的種類、能力和層次之分,乃至善惡之別,在中華神傳文化中,在那種信仰神的文化場中經常顯現給人。
尤其在神傳文化的早期和中期,許多修道人或掌握一定法術的人,展現過豢(huàn)養龍的神跡。在這些豢龍者中,董父可謂其中開創者和代表,而且眾多的古籍中都有其記載。
董父, 他生活在帝舜時期, 是黃帝的裔孫。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董出自姬姓。黃帝裔孫有叔安,生董父」。 《路史•後紀》卷十一:「當舜之時,人來效獻(獻也)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後,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白豢龍。封於鬷(zōng)川,於是始有豢龍之官。」《九州要紀》云:「董父好龍,舜遣豢龍於陶丘,為豢龍氏。」《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傳》:「蔡墨對魏獻子曰:昔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
在民間傳說中,關於董父豢龍的記載就更加詳細了,現為大家簡介如下。舜命叔安之子董父豢養龍。「董父亦甚好龍,且善飼之服事帝舜」(《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但龍是聖潔之物,非甘泉不飲,非靈水不憩。董父便在普天下找甘泉,後來在鳳凰垣和峨嵋嶺之間,發現有一條長四十華裡的大甘泉,水質甚佳,猶如湖泊,清澈明亮,實為豢龍相宜之地,心中大喜,便定下居來。此地便是聞喜東北方向橫跨東鎮、禮元兩鄉鎮的四十裡白水灘。因董父豢龍有功,舜將白水灘一帶「封為董父之國也」。此處白水灘又名董澤湖,這便是傳說中的董父豢龍之處。
董父是位大能人,他能文能武,還能騰雲駕霧;最拿手的一招就是豢養龍。在董澤湖裡養的有:黃龍、青龍、白龍、烏龍等各種龍。它們都被董父馴的像牛馬那麼聽話。天旱了,叫它們去行雲布雨,讓下五寸,不敢下四寸九;夏天又管住它們,只許在湖裡規規矩矩,不得去興風作浪。董父養龍出了大名,在蒲坂的舜帝降下聖旨,請他去當宰相。當官哪有在家裡自在,董父心裡有點不想去,但也不敢違抗聖命只好去了。可是,還要養家裡的龍,怎麼辦?只好騰雲駕霧,雲裡去,霧裡歸。一邊處理朝政,一邊堅持養龍。不僅把天下治理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也把龍養得牛馬般溫順。歲月不饒人,董父漸漸老了,便奏於舜帝,請求另選賢能,准許他告老還鄉。舜帝捨不得放他走。他就跪下張開嘴,請舜帝看他還有幾顆牙。舜帝看他實心要走,只好答應。但選了新相之後,舜帝還不讓他離朝。說是年輕人辦事沒有把握,疑難之處還得隨時向他請教。
一年秋天,暴雨成災,春天又遭大旱。董父想,一定是董澤湖裡的龍出了問題,便以此為由再次請求還鄉。舜帝爺只好率滿朝文武歡送他出了皇城,灑淚而別。董父回到豢龍池一看,果然不出所料:老龍懶得動了,龍子龍孫們失去調教,胡亂折騰,造成了天下的災害。董父不顧年老體衰,日夜馴服那些小龍。並把兒孫們都叫去,跟他學習養龍、馴龍的本事。沒有多少時日,又把那些龍孫馴的服貼如初。舉國又是風調雨順了。
舜帝爺御駕親臨董澤裡,文武大臣相隨,兵將前後,八駿馬拉著龍鳳輦,左右簇擁,好不威風。先到了董府,董家兒孫前來接駕。舜帝爺便問,老宰相哪裡去了?說是他在湖裡晝夜調教小龍,顧不上回家。舜帝爺十分感動,便移駕前往。
且說,湖裡有一條老金龍,遠遠望見聖駕前來,便對董父說:「老宰相,你看我們兩家的兒孫都長成了,懂得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了,我們還留在這兒幹啥?你和我快一同上天去享仙福吧!」
當舜帝爺駕臨湖畔時,只見湖中波濤翻滾,陡然飛起一條數丈長的金龍,揚須擺尾,金鱗耀日。董父穩坐龍脊背上,拱手向聖駕告別。董父從此騎著金龍白日飛升上天成仙去了。
──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張信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