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6年01月12日訊】今天是四大徽班進京的日子,而這被視為京劇誕生的前奏。而京劇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曲之一,一起來了解一下。
京劇又稱國劇,是中國戲曲的一種,19世紀中期融合了徽劇和漢劇,並吸收了秦腔、崑曲、梆子、弋陽腔等藝術的優點,在北京形成,並在清朝宮廷內得到空前繁榮。
京劇的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主要用胡琴、鑼鼓、笛、笙、嗩吶等伴奏,行當主要分生、旦、淨、醜、末五角,表演形式包括念、做、唱、打,臉譜分紅、白、黑、藍綠、金銀五類,將唐明皇作為祖師,被視為中國國粹,2010年獲選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清朝乾隆55年,來自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來到北京。由於聲腔及劇目豐富,逐漸壓倒並融合了當時盛行的秦腔和昆劇。道光年間,大量湖廣演員進京,又帶來楚調,造成劇團大融合,形成皮黃戲,同時帶有北京腔調。由於藝人常到上海演出,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戲曲就被叫做「京劇」。
1950年代,大批中國難民南下香港,也把京劇文化帶到那裏,洪金寶、元華、袁和平等都曾在京劇班學藝。在內地,京劇則在文革期間遭到嚴重摧殘。在台灣,國民黨早年有計劃地推廣京劇,並定名為「國劇」。
本文網址: //www.ash-ware.com/b5/2016/01/12/a1246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