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12月31日訊】日前,陸媒發表了一組逼近極枯水位的鄱陽湖照片,引起網民熱議。
12月31日,大陸媒體報導,近期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至12月30日,水位已下降近8米,一座建造于明崇禎四年間(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橋露出水面。據稱,這座古石橋是由花崗石製成,總長2930米,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從上傳的一組鄱陽湖照片看,幾乎乾涸的鄱陽湖中,出現一些斷斷續續的大石條,據稱那就是明代古石橋遺留的石條。
這個報導引起網民的熱議。
網民「啊傻」感嘆說:「羅布泊沒了,白洋淀沒了,下一個就應該到鄱陽湖了么?」
網友[空亦空]質疑道:「當年豈非水位更淺?」
網友[倗伯遺民]跟貼分析說:「橋是什麼?說明當年沒有這麼多泥,現在是橋跑泥上了。沖積平原就是這樣來的。」
山東省聊城市網友也分析稱:「應該是後來淤泥越積越多,導致水位相應上漲,湖床高了,水位相對的也高了。上游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導致淤積,上游修大壩水量也少了!三峽是個好大壩!!!」
遼寧省本溪市網友解釋道:「橋早就塌了,所以一直沉在水下。」
信誠人壽保險理財規劃師猜測說:「龍脈被切。」
山東省泰安市網友感慨道:「湖泊欲哭無淚。」
廣東省東莞市手機網友嘆息道:「中國還剩下什麼?」
本文網址: //www.ash-ware.com/b5/2014/12/31/a1165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