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會說的秘密之一

還在2011年10月,沒有任何不適的我突然心血來潮去某二甲醫院做了腸鏡檢查。診斷報告顯示,我的腸內有兩塊息,一塊是:0.5*0.6 cm,另一塊是0.2*0.2cm。對大的做了活檢。五日後,取回「病理切片報告」,上寫:「粘膜慢性炎、局灶區域腺上皮呈息肉樣生長。」

看不懂,問醫生,醫生說腸內有息肉,需儘早切除,不然會異變成癌。

(幾年後,我讀醫學專業書,自己搞懂了。所謂「粘膜慢性炎」是一派胡言,而「局灶區域腺上皮呈息肉樣生長」是院方給了一個模糊答案,有意不對息肉定性,只是說像(呈)息肉一樣生長。你想一想,這本來就是息肉,還要說像(呈)息肉一樣生長,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嗎?)

2014年1月,想到體內那個息肉,我再次來到這家二甲醫院做腸鏡。診斷報告顯示,腸內只有一塊息肉了:0.3*0.4cm(變小了)。五日後,取到病理報告,這次沒胡言說我患「粘膜慢性炎」,而從實說是:「增生性息肉」。

醫生說:「怎麼少了和小了?不切除要緊嗎?」

醫生回答說:「少了和小了是因為你的年齡關係,50多數,分泌激素下降,息肉自然會縮小。雖小,但你不切除,還會有異變成癌的危險。」

(後來,我才知道,大腸息肉主要分腺瘤性息肉與增生性息肉兩大類。腺瘤性息肉是壞息肉,有可能衍生出大腸癌,必須切除。而增生性息肉是乖息肉,不會衍生大腸癌,可以不切除。更何況,即便是患腺瘤性息肉,小於0。5厘米,內含癌細胞的幾率只是小於1%。專家說,40歲過後,大腸息肉發生機率會明顯高起來。我屬於例外,大腸息肉不是年年擴長,而是年年縮小。說不定再過二年去檢查,息肉沒了。)

網上搜索,看看是否如醫生所說,確實需要開刀。然而,輸入「腸內息肉」一詞,跳出來全是醫院的廣告。

聽醫生的話沒錯!2月份的一天,我如約來到這家醫院辦住院手續,同時付了5000元押金。接著便開始驗血之類的各種名目繁多檢查。因我半年多前在此醫院做過全身體驗,其中包括胸部X光片檢查。故,這次也就拒絕此項目檢查。至於腹部B超、心電圖之類的檢查,收費不高,做就做吧。)

一個小小的息肉切除手術,之前都是在做腸鏡時順帶切除的,現在卻需要住院三天。第一天是安排各種檢查,第二天開刀,第三天,繼續檢查。如此,我出院結賬時,5000元押金只退了53.50元。

醫院給出的具體收費清單如下:

住院費:96元, (3天*32元,正常)

診療費:27元, (3次*9元, 理解)

檢查費:580元, (門靜脈超聲檢查、含肝靜脈檢查,不理解)

治療費:320元, (治療及加收電切費用)

手術費:150元, (手術刀片)

化驗費:1098元, (驗血液中各種指標數,共幾十項。需要這樣狂驗嗎?)

護理費:36元, (術後護工送我上樓,認可)

病理費:75元, (活檢,保留意見)

西藥費:378.53元 (大部分是降血脂葯,沒意見)

材料費:2160元, (息肉勒除器和進口注射針,有「進口」字眼價格必高。

飲食費:26元。 (沒意見)

出院時,看到有位老資格的腸內息肉患者找醫生,提出不住院開刀。即:到時自己灌好腸藥水過來。醫生覺得他屁眼老,拿他沒辦法,也就同意了。如此,他便省去了一大筆檢查費。早知如此,我也這樣選擇。

最近,我閱讀了《腸胃決定健康——腸胃肝膽保健密碼》(許秉毅、許慧雅、梁靜子著。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0年)一書,其中有段話說:

大腸息肉可分腺瘤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壞息肉,有可能衍生出大腸癌,必須切除,而增生性息肉,是乖息肉,不會衍生大腸癌,可以不切除。大腸裡的息肉絕大多數是腺瘤性息肉,其轉變成癌症的幾率與大小有關。小於0。5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內含癌細胞的幾率小於1%,大於2 厘米的息肉,內含癌細胞的幾率高於30%,要儘快切除。

我這才覺得年初開刀完全是受醫生忽悠上當了!5000元的錢白扔了不算,人還要吃苦頭。怪我自己不好,狗熊變瞎子——自己嚇自己。如果當初不那麼心血來潮去做腸鏡,也就不會發現腸內息肉。不發現現在不會化這冤枉錢。或許,再過幾年,它完全可能會在我體內自動消失。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