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台灣反黑箱服貿

Facebook

【新唐人2014年03月23日訊】新聞週刊(415)不滿台灣政府黑箱處理兩岸服貿協議,台灣學生強烈要求政府應該與對岸重啟談判。究竟台灣在兩岸服貿協議通過之後,會給台灣人帶來甚麼,為甚麼遭到反對,學生抗議的結果是甚麼,接下來的新聞,一起深入來了解。

不滿台灣政府黑箱處理兩岸服貿協議,抗議學生現在是強烈要求政府應該與對岸重啟談判。究竟台灣在兩岸服貿協議通過之後,是帶來經濟的復甦,還是更多的風險?而完全沒有安全把關的產業開放,又會給台灣的產業、甚至社會帶來多大的衝擊?

醫勞盟副秘書長林秉鴻:「我在門診看到大陸的用藥,有一個叫做優康的香港腳浸泡劑,那個阿婆泡到腳爛掉。」

這是去年十月初,在服貿公聽會上,醫療業者所表達的憂心。兩岸服貿協議,開放的,還包括中資來臺投資醫院。

專家認為,服貿協議此刻已經不是自由競爭的問題,而是安全把關的問題,而在兩岸服貿協議下,受到衝擊的,不只醫療產業,從電信、廣告服務、美容美髮、觀光產業、甚至殯葬業等,都無一倖免。

台灣學者指出,服貿協議根本就是掉入中共的陷阱,從吸納人才,到國家安全,中共才是這場遊戲的大贏家。

臺大經濟系主任鄭秀玲:「我們開放64項,他們開放80項,所以我們就佔到便宜,我們全國老百姓智慧有這麼差嗎?這個電信,第二類電信,開放入口網站,開放印刷業,一兩項就影響到我們國家安全了。」

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已經高居世界第一,學者強調,即使是一國兩制的香港,當初與中共簽CEPA時,都還是採逐步開放。但此刻的香港已經感受到嚴重的民主傷害,台灣兩岸習題,民間各界都在擔憂,從經濟到政治國安,恐怕將步香港後塵。

18號晚,「反黑箱服貿」的抗議團體佔據立法院議場,立院派大批警力進駐,經過5波的攻堅仍無功而返。

19號晚,立法院周邊警力戒備嚴,出入仍須驗證,議場出入口也有警力常駐,部分民眾慾進入議場遭警阻擋,引發零星衝突,午夜時,議場內傳出警方將清場風聲,場內原本或坐或躺的民眾頓時神經繃緊。後來有立委助陣,民眾行動漸不受限,與警互動平和。部分抗議民眾也組成清潔小組,打掃議場廁所、收集垃圾,並在警方休息室門外貼上「警察是無辜的」等標語,釋出善意。

曾是1989年大陸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學運領袖王丹,20號清晨到國會議場內探望學生,為參與318學運的學生加油打氣,遇到當年同為八九學運的老戰友吾爾開希。

王丹事後在臉書po文說:「當年,我們曾經就這樣併肩站在天安門廣場﹔今天,一起來看望學生。看著滿場疲憊的學生,我也覺得,台灣有這些年輕人,真好。」

吾爾開希則勉勵在場學生,「在關鍵的歷史時刻站出來是光榮的!」

中國民運人士吾爾開希:「對於曾經是個學運的人士來講,這當然是百分之一百的學生運動,這場運動,這是一場民主運動,學生是公民,學生是進步力量,學生站出來承擔,表達對社會的關注,而且承擔自己的公民責任,這是國家希望和進步的體現。」

六四學運領袖、台灣野百合學運世代,傾囊相授傳承經驗,希望學生這條捍衛民主的路,堂堂正正的走完最後一哩路。

當晚,台灣氣溫驟降並下起雨,晚上室外氣溫更降到11度,聽說警方在凌晨或清晨可能進行攻堅,引發更多學生與民眾到場漏夜聲援。截至凌晨近2點,議場外聲援人數已增加到3萬,各地支持學生的物資不斷湧入,有暖暖包、保暖毯、雨衣……等,就怕現場學生凍著。

臺北藝術大學講師陳家逵:「我已經來兩天了,大部分的學生都是很自律,而且很自主的,只要有人發言稍微偏離主題,甚至不理性,就會被群體力量制止,所以我覺得台灣有這些學生,我覺得很幸運。」

20號反黑箱服貿學生對馬英九總統、國會議長長王金平下最後通牒,提出「退回服貿協議」等三項訴求。

要求立法院長王金平立即採取必要程序,確定3月17日國會聯席會張慶忠的宣示無效﹔要求在今天中午前,與馬英九進行公開對話及協商,並退回服貿協議﹔要求馬英九承諾本會期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條例完成立法前,不得與中國協商或簽訂任何協定或協議。

扯著嘶啞的嗓子,下最後通牒,反服貿學生佔領立院議場第三天,重申退回服貿協議、通過監督兩岸條例、以及馬英九出面與學生溝通對話三項訴求,要馬英九必須在禮拜五中午之前,有所回應。

總指揮陳為廷並帶領議場內約3百名學生高呼:「馬英九出面協商、王金平出面解決!」口號﹔他說,要求退回服貿是要馬政府向中共政府表示,「現在不要簽!」

東吳大學教授林啟驊:「要正義、要公平、要民主!」

東吳大學教授林啟驊:「台灣的民主經過這麼多人的犧牲,有人付出青春,有人不惜坐牢,甚至不惜去坐牢,那個人是誰你們認識嗎?(鄭南榕)鄭南榕,對,很好。」

這幾天馬英九對學生的抗議行動,始終以「尊重國會自治」冷處理的方式,把問題丟給了王金平。

不過,王金平對此則回應,是否動用警察權恢復國會運作的問題,強調外界對警察權有所誤會,國會自主是針對立委,現在在議場內的不是立委,這不是警察權問題而已,包含社會治安問題。他強調,不會強制驅離,學生安全最重要。

針對學生的最後通牒,20號下午,馬英九首度在總統府邀集吳敦義、江宜樺討論。會後總統府發言人李佳霏轉述,馬英九雖肯定學生對公共議題的熱情與投注,也認同學生出發點,但強調「堅持法治是政府絕不能動搖的基本立場」。

馬英九21號上午11點15分將召集副總統吳敦義、國會議長王金平、行政院長江宜樺等召開院際會議,尋求恢復國會正常運作的解決方案。

王金平回應,身為國會議長有義務儘快促使國會恢復正常運作,目前正透過各種途徑溝通協調、積極檢討,希望尋求解決方案,回應學生及社會多元意見。

對馬英九將召開這種形式的院際會議,另一位學生總指揮林飛帆表示,馬政府「毀憲亂政」,學生才攻佔國會,但馬王還是沒有正面回應學生訴求,「我們完全不能接受以密室協商的方式回應學生訴求」。

林飛帆說,學生發出最後通牒後,馬英九、王金平仍互踢皮球,不願與學生對話,「我們絕不接受政府的傲慢!」他此前強調, 若馬王仍避而不見,學生將有進一步行動,且絕不退出國會議場,「這是一場長期抗戰。」

台灣「反黑箱服貿」的抗議活動,也受到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

除了路透社、法新社、美聯社等世界三大通訊社外,美國CNN、時代雜誌、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BBC、日本NHK等多家媒體,以及德國、法國、俄羅斯等重要媒體都加以報導,並說明台灣這場318學運、反黑箱服貿的抗爭原由、服貿協議的簽訂、內容和爭議。

香港網友也力挺台灣學生的抗議行動,稱讚「台灣學生做得好」,並以香港簽訂的CEPA為前車之鑒,提醒「台灣人別受騙」。

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要求逐條審查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引起全球媒體關注,大陸媒體則封鎖消息,很多大陸民眾翻牆得知消息後,幾乎一面倒的支持台灣學生,並感到台灣的民主的寶貴,既震撼又羨慕。大陸網友在按讚力挺之餘,紛紛感嘆,同樣是中華民族,差距太大了。有人說,「只是在(天安門)廣場露個營就被坦克了,真要去佔領甚麼還不得用原子彈轟死?」也有人調侃,「台灣民眾真牛!要不要我們熊貓國城管去幫忙?」

曾獲國際婦女媒體基金會「新聞勇氣獎」的北京資深媒體人高瑜,在64期間坐過牢,深感民主的可貴。她表示,台灣一些權貴為了私利與中共靠攏,中共滲透台灣越發嚴重,民眾擔心,不但老百姓的經濟利益受損,台灣得之不易的人權民主等普世價值也漸漸被吞噬。

資深媒體人高瑜:「的確是很鼓舞人心的,中國各方面都在關注這件事,因為他們學生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雖然是一個經濟上的協議,和大陸的經濟,但是我認為更多是指向政治制度的專制,他們因為不願意成為第二個香港嘛!中國的統一大計劃,從鄧小平時代就有﹔後來江澤民說,十年裡面要統一。結果是火箭對著台灣越來越多,到現在學生起來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對中共現在實行的專制制度、個人集權的一種反感,他們的一種警惕,問題雖然發生在台灣,根子還是在大陸。」

歐洲議會「薩哈羅夫思想自由獎」得主、中國知名人權活動家胡佳認為,台灣民主是中國的一面鏡子。

知名人權活動家胡佳:看到台灣那些朝氣的學生,看到政府保持這種理性的狀態,中國共產黨還想說,到時候一聲令下,把正規軍、開花彈、機槍、坦克、裝甲車全都傾瀉到學生和市民的身上?包括所有的警察、武警,還有軍隊的人,他們也應該看到,台灣展示的這樣一種政治的文明。而且現在台灣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台灣是華人中第一個既擁有民主自由、又擁有法治的地方,中國大陸是既沒民主也沒法治,更沒有自由。所以我覺得台灣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真的希望我們自己,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人能夠覺醒,把自己的脊樑豎起來,不要匍匐在那裏,再受中共的奴役。

3月21號11點15分,馬英九召開院際會議,召集副總統吳敦義、立法院長王金平及行政院長江宜樺會商,尋求恢復國會正常運作。馬英九與王金平20號晚都發表聲明,但議場內抗議學生得知後卻是一片噓聲,學生領袖代表林飛帆說,如果有誠意,馬英九應該當面與學生見面,要求退回服貿的訴求不會改變。

香港立法會前議員 陳淑莊:「我不想明天的台灣跟今天的香港一樣,其實當然自己做香港人也有責任,因為我們好像已經習慣了,也過分依賴大陸的遊客,跟經濟的方便,還有其他的資源,但是到這幾年我們也有反省,我相信可能台灣的朋友,比我們更早的發現這一點。」

抗議現場還不時出現溫馨畫面,各地送來的愛心物資源源不斷;醫師救護隊24小時待命﹔律師團隨時提供法律援助﹔大學教授在場外輪流給學生上民主實踐課﹔政治領袖、學者、作家、導演、歌手、演員、64民運人士等公眾人物也紛紛現身加油打氣;甚至警察換班時,民眾主動讓道鼓掌歡送,氣氛和平理性。有警察表示,「你們今天來到立法院爭取民主,而我們站在立法院前捍衛法治。我們不是敵人,而是站在對面的戰友。」

律師顧立雄:「如果萬一真的發生任何的狀況,那麼有被抓到警察局,那你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要找律師。」

醫生、律師同臺挺學生,佔領效應擴大,政府怎麼解決,讓事情落幕,各界屏息以待。

新唐人新聞週刊專題組綜合報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