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高度保密《內參》曝光 僅幾十人能看到

【新唐人2014年3月12日訊】(新唐人記者唐迪綜合報導)日前,中共喉舌媒體突然蜂擁出動,借一篇英國媒體發表的文章,來鼓譟宣傳中共的所謂「智庫」體系。有分析稱,中共當局的這出「出口轉內銷」的戲碼,恰好暴露出其所謂「智庫」體系的致命缺陷:即通過少數與世隔絕的機構向高層傳達理念的「煙囪式」體系,其實是為確保中共統治服務的「內部組織」。在中共獨裁體制下,獨立性嚴重受限的所謂「民間智庫」也不過是被當局利用的工具,不可能真正為普通老百姓服務。

英國《經濟學家》網站3月10日發表的一篇題為《黨的大腦》的文章被《人民網》、《新華網》、《環球網》等中共喉舌媒體爭相轉載,在網路上掀起了一股討論中共智庫體系與機構的小熱潮。

據文章介紹,中共中央黨校發行的一本名叫《思想理論內參》的期刊是「高度保密的」,只有幾十人能夠讀到,而他們恰恰是中國最有權力的人。該刊物被形象地稱作「直通車」,是少數能夠將觀點直接送達政治局的渠道之一。

文章表示,近年來,中國新出現了數百個所和研究中心,而這些「與政府在某種程度上有關聯」的研究機構的出現,「在制定有關高房價、貧富差距和污染等社會熱點問題的政策時,公共民意有了更大的影響力。」

文章同時分析稱,與被視作政府「外腦」的西方智庫機構相比,在中國,相對獨立的機構通常更難融入中共的決策層面。因為共產黨希望那些被稱為「智庫」的「大腦」是內部組織。

分析指,通常與政府的關係越緊密,這家智庫的前景就越被看好;相反,越獨立,它的影響力就可能會越小。而能夠在這些敏感問題上提出建議的只能是中央黨校這類機構。

文章寫道:「那些在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智庫並不為大眾寫作,而是為一個規模更小的群體建言。最有權力的研究所會出現在中國最具影響力智庫的名單之上,但它們並不與公眾互動,或彼此互動,同時也不是獨立的。」
  
喬治•華盛頓大學教授沈大衛把這種「通過少數與世隔絕的機構向高層傳達理念」的智庫體系,稱為「煙囪式」體系。

文章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富有的中國企業家開始出資設立類似民間智庫的研究機構,文章稱「這或許會為獨立公共政策建議創造更多的空間」。而布魯金斯學會的李侃如認為這些研究機構「隱然有大行其道之勢」,「除非共產黨認為這是一種威脅」。

中共官方智庫體系

2007年《南方周末》曾經整理了正在成形中的中共官方的所謂「智庫譜系」,以及他們對決策層的影響與工作方式。

據稱,主要參與制定中共綱領性文件的機構是中央黨校、中國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等。作為中共官方核心智囊機構,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的學員都為高級官員。中共的重大政策出台前夕,這兩個機構往往會就相關重大問題舉辦省部級官員的專題研究班,以便徵求這些省部級官員的意見,然後製成簡報向國務院領導報送。
  
相對中央黨校和國家行政學院來說,中央各部委研究機構的政策研究則更為具體。

文章表示,除去各種公開渠道外,中共的所謂「智囊機構」還有一種特殊的方式來「影響高層決策」,即各種所謂的「內參」。

這些內參主要包括:中共中央黨校直接送中共中央最高層首腦的《思想理論內參》和其內部發行的《理論動態》;中國社會科學院向中辦和國辦報送材料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國家行政學院的內參《諮詢與研究》等。

據中共官方公開的資料,中國現有研究機構2500多家,專職研究人員3.5萬人,工作人員27萬人。其中,以政策研究為核心、直接或間接為政府服務的「智庫型」研究機構達2000家。這種「智庫型」研究機構又可細分為三類:官方智庫、高校系統智庫、民間智庫。

然而,外界普遍認為,其實這三類智庫機構都是處於中共當局的掌控之下的,高校系統智庫、民間智庫中的核心成員的官方背景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號稱「全球第一智庫」的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定位是:高質量、獨立性、影響力。其中,獨立性是美國智庫最核心的原則底線:所謂「獨立性」體現在研究成果上,要努力做到基於事實來說明問題,不被政治所左右,超越政黨之爭。

因此,有評論稱,從獨立性的嚴重缺失這一點來看,中共獨裁統治下的所謂「智庫」機構,嚴格說來只能算是「唯主子上意是瞻」的現代「師爺」,而非真正為民著想的智庫。

網絡辣評

中國大陸的網民們對中共智庫的看法更為直接而尖銳,他們把中共的智囊人物叫「製褲」、「磚家」、「叫獸」。下面摘錄部分網友辣評,以饗讀者。

hhn1a:「反正都是為奴,要什麼智庫?!」

黑龍江省手機網友 :「一幫不懂民情的人在直接或間接決策如何領導人民!」

gougou11:「怪不得有這麼多腦殘的政策出來。」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網友:「染指百業皆為貪,魔權在握無羞顏。亂法愚民官得利,末日狂歡剩幾天。」

rl4ciireff:「政客是一樣的,不要以為政客是在做公義;所以平民要想維護自身權益不受損失,也要成立必要的團體!」

jhy910:「好難想象,幾十個人關門研究制定決定中國未來的政策,能接地氣嗎?!難怪改革幾十年來,還處於「摸石頭」階段,止步不前。」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