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2月26日訊】雖然中國留學生大部分是讀大學本科或研究生,但越來越多的中國家庭將孩子送到美國來讀中學,中國家長認為,越早把孩子送到國外學習,語言能力越強,對今後學習和工作更有利。但是因為孩子的年齡偏小,出國留學與生活給他們帶來的衝擊會比已經成年的大學生更為嚴重,需要引起家長們的注意。
這些來美國讀中學的小留學生有的在美國有親友做監護人,甚至就住在親友家中,就近上學。如果親友照料和教導到位的話,他們會比較容易了解和適應美國的學習與生活環境,較快地度過由文化差異引起的衝擊過渡期。問題多的是那些經由留學中介到美國來讀書的孩子們,一方面的問題是生活上的不適應,另一方面是與學校和學習有關的問題。
有的小留學生是通過得到美國政府資助的交流項目來美國學習的,他們都會住在美國的寄宿家庭裡。自費來的學生,一般也會有美國家庭作為監護人,其中有一部分還會住在監護家庭裡。這些寄宿/監護家庭要么完全是義務性質,不收任何費用,要么也只收取與提供的服務相應的基本費用。他們絕大多數都長期從事公益事業,特別熱心照顧來自異國他鄉的孩子,但是也會要求孩子們遵守他們認為必要的規範,而中國來的小留學生常常在這些方面與寄宿家庭發生矛盾。
中規中矩的美國家庭都有他們的House Rules,其中有的就規定不得在臥室裡吃東西,這既有生理衛生方面的原因,也是為了避免滋生蟑螂。有的中國來的孩子不習慣於這種約束,而且屢教不改,引起寄宿家庭的不滿。
美國人見面都要打招呼,越是親人打得越勤,早上起來、離家出門、放學回家和就寢之前,打招呼乃至擁抱親吻或其他肢體語言,對很多家庭是成員之間必需的粘結劑。中國來的孩子往往因為不習慣或者害羞,住了一段時間之後還是不能入鄉隨俗,因此被寄宿家庭認為不願意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
很多美國人熱心社區活動,常常鼓勵孩子們做義工和力所能及的家務。有的中國孩子因為是獨生子女,在中國沒有養成這種習慣,到了美國,寄宿家庭一開始出於關愛沒有提出要求,其後發現寄宿孩子把自己的家當作了旅館,完全沒有意願融入家庭生活與社區活動。這樣的孩子還往往不習慣與寄宿家庭的成員溝通,回家吃完飯就貓在自己的臥室,要么打遊戲,要么上QQ與原來國內的小伙伴們聊天。對他們而言,出國祇不過是換了一個睡覺的地方而已。
還有的孩子不習慣於每天洗澡換衣服,有的只換內衣不換外衣,不懂外衣可以換穿幾次再洗。這樣不但寄宿家庭看不過去,到學校裡還可能被同學們視為不講衛生,有的甚至因此在班上沒有人願意和自己坐在一起,更不用說交朋友了。
老師和同學為中國來的小留學生過生日(Astar Education Institute)
在學校裡,中國孩子原來習慣的是大班上課,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在課堂上缺少互動,放學後有大量必須完成的作業。到了美國,班級通常都不大,高年級還有選修課,課上見到的是不同的面孔。上課的時候老師會鼓勵學生提問,啟發學生批判性思考問題。學生既要參與班級或小組的交流討論,又有需要獨立完成的報告或項目。這些對中國來的孩子們都是很大的考驗,特別是剛剛來的時候,語言能力特別是聽說還有相當的困難。如果孩子們在到美國來之前就有很好的準備,就能夠比較快地適應學校的生活與學習。
最近我有機會與來自江蘇高郵宋橋中學、浙江杭州綠城育華學校以及上海交大附中等學校的幾位小留學生交談。他們都在一所名叫Astar的留學教育機構進行入學前的培訓與學習。除了一位將要進大學讀本科之外,其他人都將在秋季進入美國的高中就讀。
通過與他們以及Astar的老師和管理層交流,發現除了上面談到的那些問題或多或少都有存在之外,他們還特別指出,到了國外才知道,在國內所學的英語要想在這裡與老師和同學溝通還有相當大的困難,所以他們建議打算出國學習的同學,最好出國前就學好地道的美式英語,特別是要積累足夠的詞彙量。
在國內不知道的還有,美國中學的歷史課(包括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生物課等課程比中國學生在國內學的要深得多,而且美國中學生參加體育課外活動也更多一些,這些大家要有思想準備。此外美國學校的圖書館不但是自習的好地方,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補充資料,應該充分利用。
這幾位小同學都很讚賞美國社會與學校的環境,他們想告訴國內的同學,這裡有很好的學習條件,但是也有許多來之前意想不到的地方,希望其他想來美國留學的同學們準備得比他們要好。
來源:霧谷飛鴻/美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