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6月22日訊】夏至(summer solstice),二十四節氣之一,公立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
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迴歸線(北緯23°26′28」44),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且越往北越長。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史記• 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
夏至日期的計算公式: [Y*D+C]-L
解讀:Y=年數後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37,20世紀=22.20。
舉例說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例外:1928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夏至是農曆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重要傳統節日,稱為「夏至節」,在這一天民間有吃麵條、食粽子、吃餛飩等眾多習俗,並有「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諺。《諺語》是這樣說的:
夏至時節天最長,南坡北窪農夫忙。
玉米夏谷快播種,大豆再拖光長秧。
早春作物細管理,追澆勤鋤把蟲防。
夏播作物補定苗,行間株間勤松耪。
棉花進入盛蕾期,常規措施都用上,
一旦遭受雹子砸,田間會診覓良方,
一般不要來翻種,追治整修快松耪。
高粱玉米製種田,嚴格管理保質量,
田間雜株要拔除,母本玉米雄去光。
起刨大蒜和地蛋,瓜菜管理要加強。
久旱不雨澆果樹,一定不能澆過量。
麥糠青草水缸撈,牲口愛吃體健壯,
二茬苜蓿好脹肚,多摻乾草就無妨。
藕葦蒲芡都管好,餵魚定時又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