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05月16日訊】(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6日電)腹瀉狂瘦到33公斤,胃痛到差點休克,醫界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的這些症狀,常被誤診,有的患者甚至被當貧血誤診30年。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周仁偉今天說,日相安倍晉三因罹患潰瘍性大腸炎而一度請辭,這個疾病與克隆氏症被歸入「發炎性腸道疾病」,台灣大約每10萬人就有2人罹患,罹病人數少,常誤診為大腸激躁症、胃潰瘍、缺鐵性貧血、盲腸炎等,確診病患飽受折騰,切掉腸子後往往留下短腸症的後遺症。
23歲劉小姐說,大學三年級開始反覆發燒、腹瀉,曾經摸到右下腹的腫塊,一度以為腸癌,等到確診為克隆氏症,很多東西不能吃,無法和同學聚餐,去年無法兼顧課業,休學養病時,聽信中醫建議而停吃西藥,只吃稀飯,原本就偏瘦,這下更瘦到只剩33公斤,營養不良,被送去急診。
47歲的銀行業務林先生2度嚴重胃痛打119求救,尤其第2次還差點休克。他說,當時他撐到門口按了鄰居門鈴,就人事不知,送到急診後因敗血症,開刀切除小腸,他罹患的是克隆氏症,先前一直被當成胃潰瘍。
周仁偉說,大腸鏡、小腸鏡、膠囊內視鏡等的「利眼」,可以看到這類患者的大腸或小腸,就像長了鵝口瘡般潰爛,患者確認可接受水楊酸抗發炎藥、類固醇、抗生素、免疫調節藥物、生物製劑等藥物治療,評估應否手術治療廔管、切除發炎腸子等,或是益生菌等輔助療法,採用低纖維的低渣飲食,減少復發機率。
5月19日是「世界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周仁偉提醒20到40歲的青壯年族群,如果長期每天腹瀉3到6次以上、未減重卻半年內體重減少1成,以及腹痛、血便、貧血等症狀,病況時好時壞或反反覆覆時,應尋求醫師診治。若經胃腸鏡、驗血確認,可申請重大傷病卡,優先採取內科治療。
本文網址: //www.ash-ware.com/b5/2013/05/16/a898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