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7月16日訊】(新唐人記者梁東綜合報導)日前,大陸媒體一篇揭露公司上市過程的文章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文章通過一剛剛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的例子,詳細描述了公司在大陸上市的艱難。通常人們認為,一家公司成功上市意味著公司的董事長獲得了數億財富。但實情遠非如此,甚至是恰恰相反。上市過程中巨額的隱形花費吞噬了大部分製造業出身的董事長的個人財富,許多人甚至面臨著個人破產的境地。
上市黑洞:那些「不能說」的費用
據大陸媒體報導,老李是一家光電元器件公司的董事長,他坦承,當大家知道你要上市發財的時候,所有人都想來分一杯羹。他的公司在經過了兩年多的上市籌備之後,終於在今年上半年登陸深交所中小板。在公司掛牌之後,老李才走出個人破產的邊緣,他不用再擔心無法填補上市過程中留下的財務窟窿。
正在打造中國私人飛行管理俱樂部的負責人程行明透露,這是大部分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大股東的相同遭遇。公司在上市過程中留下的高達一兩千萬的「不能說」的公關費用因為無法走賬,基本都被大股東個人兜底了,而這個財務窟窿將耗光大部分做製造業起家的大股東的畢生積累。
老李表示,這些說不得的費用最為核心的支出就是財經公關費用,僅這一項就支出了600多萬。一般上市公司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簡稱IPO)時的財經公關費用從400萬到1000多萬不等。
老李解釋道,所謂的財經公關費用其實就是打點媒體關係。除了幾家證券報的費用可以從承銷費裏面扣除,其它的大部分用來打點各路媒體的各路人等,有些是廣告投放,但更多的是現金,形成了不能說也說不得的巨額費用。
據悉,目前有超過200家媒體在關注IPO。最近兩年,每年約有300家公司批量掛牌,催生了IPO產業鏈中財經公關這一巨大的市場。由於這些媒體本身魚龍混雜,還涉及到大量的代理公司,即使是正常的廣告投放,很多連個基本的發票都沒有。
除了財經公關的費用外,為了打通各級政府對擬上市公司的關卡也是一筆很大的支出。雖然現在國家名義上大力支持中小企業,但是一些國家的補貼不找關係打點一下根本拿不到。實際上,只要是需要政府批准的,都需要各路打點,有時候即使申請個普通的資格,都需要打點幾十萬而且還不一定能辦成。
老李透露,業內的潛規則是四六開,即企業獲得1000萬的政府補貼,有400萬要返回去給相關的審批人員。但以前是資金下來后再返錢,現在則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如果不先打點400萬出去,1000萬補貼就進不來。而這400萬打點的都是敏感人物,根本不可能在公司走賬。
即便如此,這種開銷也被認為是值得的。根據大陸證監會的預披露信息統計,最近一個月預披露的企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有些企業兩者加起來最多能佔到企業當期利潤的一半以上。
在掛牌上市之前,兩年多的上市歷程給老李個人留下了近2000萬的財務窟窿。
老李透露他曾找保薦代表人(保代)商量,表示自己賺的都是辛苦錢,承受不起這麼大的開銷,想找個辦法由公司來分擔一部分費用。但保代說,老李公司最近一年正常的利潤也就4000多萬元,費用走掉一部分后,利潤就沒增長甚至下滑。而且現在多一塊錢的利潤,按照25倍市盈率,上市后估值就多24塊錢,所以再窮也要咬緊牙關挺住。
老李說那時他才明白,為什麼有些企業上市失敗兩次了還要衝擊上市,他們老闆實際上是被上市綁架了啊。
據程行明了解,老李的花費還不算多,他接觸的上市董事長中,有些公司董事長個人的花費高達3000多萬。
窮了董事長 富了高管
報導稱,上市過程中的財務窟窿苦了董事長個人,受益最大的則是企業高管。上市之後,很多高管都比老李有錢多了。老李說,他凈負債1000多萬,開的車還是一個7年前買的三菱SUV,但掛牌不到一個月,他的兩個高管都換寶馬X5了。
程行明說,根據他們對上市公司董事長會員的了解,大部分會員上市之前,不算固定資產,財富凈值都不高,做實業的和做投資的也不同,他們上市之前沒有也沒有必要保持高的財富凈值。而且大部分都是做技術出身,慢慢熬到了四五十歲,大部分都沒有去賺快錢的衝動。
如果按照目前大部分董事長一般持股比例在50%左右計算的話,最近三年累計的財富扣除其他費用后也就兩三千萬。
一位資深國有創投人士也表示,上市過程中董事長的錢不夠花在業內很普遍,因此很多企業上市之前最後的一輪融資表面看估值不高,是因為私下多了一個條件,那就是這個過程必須能給董事長做過橋貸款,以緩解董事長的資金壓力。
設法套現堵費用窟窿
報導還稱,在掛牌上市后,老李準備將自己的部分股份進行股權質押,緩解目前資金緊張的局面。但股權質押需要公告,所以老李擔心如果公司一上市馬上就進行股權質押,可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但有些上市公司已經迫不及待了。
根據公開的數據統計,截止到今年6月13日,已發生702宗上市公司股權質押案例,質押總股份數達到1281億股, 比去年上半年的206億股增長了5.2倍。其中最近一兩年掛牌的中小板和創業板控股股東是質押股份的主力。
採用股份質押的方式需要付出一年超過10個點的利息成本。有資深投行人士曾披露,有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長,通過收購關聯公司、高價關聯交易等方式將上市公司賬上的資金洗出去后,很容易就流入了個人口袋。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收購愈演愈烈,就是因為其中存在大量這樣的事情。如,僅7月10日和7月11日兩天,就至少有5家中小板和創業板公司發布了併購的消息,其中一家掛牌僅兩個半月。
通過併購等方式董事長能掏空上市公司,個人賺到一大筆錢,但如果不想操作那麼複雜同時承擔巨大風險的話,將不能說的費用走券商承銷費是目前很普遍的選擇。現在部分擬上市公司的財務總監的工作之一就是幫董事長個人做財務規劃,其中一個重要方式是與投行談判,通過券商承銷費走賬,如果券商不答應,承銷就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