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公信力」的「前功盡棄」

Facebook

【新唐人2011年11月5日訊】這些天的北京,一直是霧霾鎖京城,混沌,迷濛,迷茫,令人倍感壓抑,抑鬱——天公不作美,沒能把民心人氣「交會對接」到「天宮」。

空氣質量當然是「雪上加霜」,被北京市環保局舉重若輕地定為了「三級——輕微——污染」。

討厭的是,美國駐華使館再次無事生非,非但自己在館內觀測,還不厭其煩一小時一更新地公布測量結果——以美國佬的標準衡量,北京空氣已達「有毒害」的「危險」水平,聳人聽聞,與中國特色北京模式的「污染」相差懸殊。因此,引發市民質疑:為什麼我們的數據與美國大使館公布的相差幾倍?我們到底該相信誰?

這倒不是「信息不對稱」,而是「標準不對稱」。別看駱大使出行輕車簡從乃至「裝窮」「作秀」乘坐經濟艙,但他們喘氣卻是「高標準」的奢侈和嬌氣——一斤3頭的大鼻子,竟連直徑2.5微米的顆粒都「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們的小鼻子,卻是10微米呼吸酣暢自如!

把使館彈丸之地檢測的數據,說成是「北京」的空氣質量,確實是「以點代面」「以偏概全」——全市27個監測點,無論是取「平均值」,還是「去掉最高和最低分」,肯定都沒有美使館說得那麼嚴重,不信,美國佬就去北京遠郊的山裡走走,那裡的空氣一定是味道好極了。

——平心而論,北京市政府還真沒有「故意隱瞞」什麼,市民「追捧」美使館測量的方法和數據,也沒有什麼不對,只是不現實。

這事本來沒什麼大不了的,環保局出面解釋一下,說清楚也就得了。誰料,以某「球」冠名的某報,卻是少見多怪,又「政治」起《政府公信力少,奇怪爭論就多》來。

文章表面上議論的是「政府的公信力不足」,其實卻是在為政府辯解,請看——

北京市的空氣污染比較嚴重,這已是定論。空氣污染的問題無法很快得到根本性解決,這個判斷也是全社會普遍的。北京的汽車數量還在增加,城市建設仍在加速,正常人大概都知道,儘管不重複西方「先污染後治理」的提法很誘人,但中國的現實條件沒那麼理想,一定的空氣污染是他們不得不忍受的。

——總而言之,發展是硬道理,是執政的第一要務。因此,在眼下,在北京,「空氣污染」之「比較嚴重」,既是事實,也是共識,更是「定論」的事情,唯有「忍受」,才是「正常人」。

再來看看文章對公眾的指責——

一些人對政府「對壞消息輕描淡寫」的懷疑根深蒂固,當爭論出現時,先相信美國使館,再相信中國民間的說法,最後再相信政府的數據,這個順序成了他們的基本態度和習慣。

讓公眾理性對待中國與世界先進標準的差距是困難的……

——眾所周知,「根深蒂固」絕不是褒義的好詞兒,先相信美國、再相信民調、「最後再——應該是「才」——相信政府」,當然是「有失」理性,乃至「惡劣」的態度和習慣了。

那麼,「理性」的「態度」該是什麼?

中國不重樣的和雷同的問題層出不窮,如果每一個PM10和PM2.5之間的差異都需要費這麼多嘴皮,搞得這麼「政治化」,中國就什麼事也別做了。

北京的空氣污染嚴重應當是環保局喊的,而不應當是別的什麼人。

如果北京空氣質量差能「嚇跑」一些人,就讓它發生好了。

???

!!!

——頗有「我是大球我怕誰」的大無畏。

文章最後說:客觀而言,對壞消息「低調處理」是很多中國各級官員的習慣。這樣做看上去是一種「負責任」,其實到頭來,這都是在挖政府公信力的牆角。因為一次對壞消息的隱瞞和淡化,就可能使政府通過信息公開逐漸積累起來的公信力前功盡棄。

——咋不想想,對壞消息如此「高調」、「公然」、「渲染」的「強詞奪理」,就更惡劣,也是使得「公信力前功盡棄」的根本和終極原因,並導致「輿論中總是充斥罵聲就更難避免了」。

文章也真敢「喊」和能「喊」。

就在發稿前,又看到了「數十名長江大學教授和研究生,先後到湖北荊州區、市兩級政府門前下跪請願,要求取締大學校園附近一家污染嚴重的小鋼廠」的新聞。

——大學教授和研究生,如此不理性,這般斯文掃地,難免被「敵對勢力」的美國使館利用。這些精英,不是孩子他媽,「含淚勸告」肯定沒用,他們只能被「喊」醒。

文章來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