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總理的謊言

【新唐人2011年8月3日訊】我走進理髮店,躺下來洗頭時,看見牆上電視裡的畫面有些眼熟,才想起這是“兩會”閉幕日,溫家寶總理正在答記者問。看了一會兒,被理髮師叫走時,我還有些戀戀不捨。我發現自己並不是喜歡這個畫面,而是在回味過去的時光。

我不會這樣漫不經心。我會端坐在客廳裡,打開電視,把音量調到最佳狀態,聚精會神地,聆聽提問和回答。那時候坐在那裡的,是朱鎔基總理。他的語速更快,語調更鏗鏘,表情更豐富,但這些都不是我看這個節目的原因。我看它,是因為我相信它能給我一些有效資訊。我也相信,我的讀者在等待這些資訊。

那時候執政黨剛剛提出“依法治國”的口號。作為媒體人,我和諸多法學家、維權律師及部分法官一樣,對此治國理念寄予厚望,大力鼓吹。我以為,市場經濟觀念已經解決了經濟領域的方向問題,法治觀念也 將奠定社會生活和上層建築的基礎。朱鎔基總理並不是這兩個觀念的最佳代言人,但是我們仍然從他激情雄辯的話語中尋找支持,然後把自己認可的言辭誇張放大, 而對自己不認可的東西故意忽略。

今天的媒體人也是這樣,他們聆聽總理的答問,努力從中發掘正面的資訊,然後做成大標題或者小標題。比如,本次記者會結束之後,各家媒體就提煉出這些標題:“信心像太陽一樣充滿光明和希望”,“當前最大危險是腐敗”,“解決怨氣須讓人民監督政府”,“政改與經濟改革應協調推進”,“考核政績要看公平正義和生活改善”,等等。這跟民主社會的很多記者習慣于挑剔領導人發言有很大的不同。

現在各家媒體派去跑“兩會”的記者比以前更多了,但是我不認為相信正面資訊的人數也在增加,而是恰恰相反。一方面,由於網路的發展,資訊管道多元化,人們不再容易受傳統媒體蠱惑。另一方面,某些方面的現實比以前更加糟糕。比如,溫總理在去年的“兩會”上留下名言:“不僅要讓中國人民生活得幸福,而且要有尊嚴”,“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光輝”。這兩句 話被媒體放大之後,感動了無數中國人。然而,在此之後,房屋遭遇野蠻強拆而自焚抗議的人更多了,不堪生活重負而跳樓自殺的人更多了,甚至發生了接二連三的 屠殺幼童事件,並有知識份子因言獲罪而致舉世震驚。所有這些事件中,溫總理都一言未發。

溫家寶總理在去年以積極的政改言論而引人注目。他前後七次談論政改,重提鄧小平關於政改的論述:無政改則經濟改革不會成功。儘管這句話把政改置於發展經濟的附屬地位,但是人們仍然歡欣鼓舞。然而他 的言論在國內媒體竟然遭到噤聲,《人民日報》則連續發表署名“鄭青原”(被解讀為“正本清源”之意)的文章,指出“絕不能照搬西方政治體制模式,搞多黨輪 流執政和三權鼎立那一套”。全國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在本屆“兩會”上,再次將中國的政治特色定義為“七確定”和“五不搞”,其核心是確立中共領導,不搞監督制衡。

相信溫總理政改誠意的人,承認他沒有能力付諸行動;認為他在作秀表演的人,諷刺他是“中國影帝“。這兩類人會以不同的心態去觀看溫總理的記者會,但是大概都不會相信他那些動聽的言辭會變成現實。

中國人盼望“明君賢相”,至少已經等了兩千年。因此我更希望以現代政治文明的觀念來評價領導人。這種觀念要求領導人為任期內的重大事件承擔責任,而且媒體為領導人準備的,往往並非溢美之詞,而是吹毛求疵。

因此,當我躺在理髮店裡的洗頭椅上,聽見總理說“我們消除了農民進城的歧視”,就覺得特別刺耳。不用當總理也知道,只要戶籍藩籬一日尚存,城鄉歧視就無以消除。後來我發現,總理類似的謊言還有:不存在“國進民退”的問題。

按:年初寫了這篇文章,英文翻譯發在《南華早報》專欄。昨天溫總理去到723動車追尾現場,很多人又在爭論他是不是好總理,因此貼出此文。我不在乎他的眼淚是真心還是假意,我關心他的政績。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視頻新聞:長平:資訊恐怖與新疆斷網事件

新唐人電視台 //www.ash-ware.com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