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7月30日訊】(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30日電)寶寶的肝臟有無問題,大便顏色見端倪,若看不出門道,醫界建議家長在新生兒滿月回診時,帶著寶寶的便便交給醫師判斷,並抽血檢驗直接型膽紅素、總膽紅素,以便儘快診斷。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陳慧玲今天說,台灣嬰兒母乳哺育率明顯提升,母乳寶寶的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退得慢,出生後會持續2週,甚至4週;然而,有些黃疸是肝膽疾患的病理性黃疸,需要觀察大便顏色是否正常,偏白、偏淺,就要留意。
財團法人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推動兒童肝病防治,新觀念是:新生兒出生2週後,黃疸未退,仔細觀察寶寶大便顏色,再加上血中直接型膽紅素、總膽紅素的驗血檢查,可在寶寶滿月時,回到健兒門診時抽血。
金門孩子「洋洋」出生25天時,媽媽注意到他的大便呈淺黃色,比對兒童健康手冊內的9色大便色卡後,懷疑肝膽疾病,求診署立金門醫院小兒科醫師陳蕾如,判斷可能是膽道閉鎖,也就是肝臟製造的膽汁到不了膽囊,發病初期,會出現黃疸不退,且大便顏色慢慢變淡的症狀。
兒童肝膽疾病防治基金會執行秘書李如珍說,洋洋的媽媽立刻買了機票,抱著洋洋到台大醫院,確診是膽道閉鎖患童,在出生36天安排動了葛西氏手術重建膽道,讓膽汁不再鬱積傷害肝臟造成肝炎、肝硬化,現在肝功能正常。
但是有少數孩子沒那麼幸運,陳慧玲指出,沒經驗的爸媽分不清楚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的差別,從大便顏色也看不出異常,又沒有檢驗直接型膽紅素、總膽紅素,於是錯過了出生60天內開刀治療膽道閉鎖的最佳時機。
李如珍指出,膽道閉鎖仍是兒童肝臟健康的一大危機,每年約有20名小朋友因此需要換肝手術才能存活,其中有許多病童正亟待器官捐贈才能長大。
陳慧玲說,小兒科醫師不怕看寶寶大便,爸媽實在不清楚孩子的便便顏色有無異常時,在寶寶滿月時,不妨帶著尿片連同便便一起到健兒門診,讓醫師幫忙檢查,進一步安排抽血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