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10月12日訊】今年的諾貝爾獎對華人來說,除了物理獎得主之一的高錕是名華裔,成為華人關注焦點之外,另一個熱點就是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米勒,她以共産專制社會背景,反映人民高壓下生活的作品,爆出冷門。反觀鐵幕下的中國,又有那些華人曾經走近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呢?
2000年,法國華裔作家高行健是唯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他主要獲獎的作品《靈山》被瑞典科學院評價爲:“具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爲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開闢了新的道路”。
然而由於高行健是以難民的身份獲得法國的居留權,而且他的作品大多是對共産專制的抨擊,特別是六四事件後,高行健宣佈退出中國共產黨,因而高行健和他的作品一直被大陸當局封殺,
到目前,高行健的作品仍然不能在大陸正式出版,中共當局在無法迴避這個問題時,乾脆把高行健稱爲法國人,雖然他絕大多數作品都是以中國社會狀態爲背景進行創作。
2001年,高行健獲頒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名譽文學博士。2002年2月25日,法國總統希拉克親自爲高行健頒發“榮譽軍團騎士勳章”
另一個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中國文人是沈從文。
瑞典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審委員馬悅然於高行健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在《明報月刊》中表示,1987、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最後候選名單之中,沈從文入選了,而且馬悅然認為瀋從文是1988年中最有機會獲獎的候選人。
1988年,馬悅然向中共駐瑞典大使館文化處詢問沈從文,當時,沈從文剛剛過世幾個月。然而馬悅然得到的回答是:「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人。」
沈從文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從文子集》等30多種短篇小說集和《邊城》,《長河》等6部中長篇小說,他認爲“美在生命”雖身處於虛僞、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卻醉心於人性之美,他說:“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廟供奉的是“人性”(《習作選集代序》)。
沈從文1948年受到所謂左翼文化人郭沫若等的批判,1948年12月31日宣佈封筆,中止文學創作,轉入歷史文物研究。
另一個最接近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是老舍,但因爲他在文革中自殺而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1968年,瑞典文學院想方設法通過在京的駐華外交官打聽老舍的下落,知道老舍自殺真相後,按照不頒獎給死亡作家的成例,獎項頒給了同樣來自東方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
1946年,老舍的《駱駝祥子》被翻譯成英文,在美國發行了100多萬冊,成爲走紅美國的第一部現代中國小說。
而其他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中國作家,據傳有胡適、林語堂、巴金以及流亡詩人北島等。
一個有趣的事情來自魯迅。大陸官方及民間一直盛傳他曾經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由於政治原因,魯迅在大陸文壇上一直扮演教父形象,大陸媒體把魯迅與諾貝爾獎的關係,比其他文人看得更近。某人文筆犀利時,常用當代魯迅進行比喻,有讀者就把目前大陸當紅的青年作家韓寒稱爲當代魯迅,然而韓寒對此的回應卻是,“首先,我從來沒有這樣自比過,其次,我不認爲毛澤東力推的文人能好到哪裏去。”
新唐人記者宋長河 周天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