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侃而談(91)﹕就業外流–美國工作市場困境

【新唐人】方菲﹕金然﹐前一陣﹐我和一個親戚聊天﹐他是搞電腦的﹐和我抱怨了一大通現在工作如何難找﹐許多編程工作都被送去印度了﹐新找的工作工資如何如何不理想。一開始我還覺得他怎麼那麼激動﹐後來我才慢慢發現﹐這個“就業外流”現象可是美國現在廣受爭議的一個現象。

金然﹕那當然了。你知道這一年來美國經濟大大好轉﹐許多在前兩年失去工作的人一開始滿懷希望﹐覺得經濟一好就可以有工作了。結果半年﹐一年過去了﹐工作市場確沒見好轉。所以很多人開始抱怨“就業外流”導致美國人自己沒有工作。

方菲﹕嗯﹐有的人不但被裁員﹐走之前還得培訓在印度代替他做這份工的人。而那個人的薪水﹐可能只有他的10分之一。

金然﹕不過我前兩天可看到一條新聞﹐是說4月2日美國勞工部報告顯示﹐3月份美國新增就業人數為三十万八千人﹐這是近四年來美國就業增長最多的一次。

[新聞片段﹕股市收高﹐市場關注就業報告]

金然﹕其實“就業外流”應該沒有那麼嚴重。我看資料顯示﹐在這三年因為經濟不景氣而丟失的270萬工作職位中﹐只有30萬是因為“就業外流”。英文應該是叫“OUTSOURCING”。也叫“外包”

方菲﹕嗯﹐也就是說10%左右。所以很多專家分析﹐工作短缺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高科技帶來的生產力大幅提高﹐不需要那麼多人去做同一份工作。

金然﹕哎﹐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現在去超市購物﹐很多地方都有自己付帳的出口﹐不需要售貨員了。

方菲﹕還有越來越多的人網上購物﹐也節省了零售商很多人力。服務行業也是一樣。象著名的西南航空公司﹐因為通過網上訂票的人很多﹐他們原有的9個訂票中心減為6個。

金然﹕有一個挺有意思的觀點﹐就是說生產力提高創造了財富﹐比如公司利潤增加﹐股票升值﹐商品更好但價格不變甚至更低﹐這樣人們的生活水平可以說是提高了。但生產力提高並沒有使人們的收入提高。

方菲﹕嗯﹐我也看到一篇文章分析在這次經濟復甦中誰是贏家﹐誰是輸家。文章說很顯然公司﹐還有就是有資產的人﹐像股票啊﹐房產啊﹐這樣的人是獲利的﹔但丟工作的人或窮人就不好過了。

[採訪1﹕楊賢教授]

方菲﹕我覺得﹐不管就業外流對美國國內失業的影響有多大﹐它的存在和增長是不爭的事實。前幾天我看到一項調查﹐說被調查的公司中超過80%說他們會繼續將技術性的工作輸出到海外﹐只不過速度會減緩。所以這好像是一個長期的趨勢。

金然﹕是啊。而且這一次﹐好像許多所謂的“白領”工作也在被輸出之列﹐象程序員﹐報稅師﹐會計師﹐調查員等等。

方菲﹕我想這一點引起了很多人的不安﹕如果高科技工作都被輸出到海外﹐那還有什麼工作不會呢﹖我們的優勢又在哪兒呢﹖我們的工資會不會開始往下降﹖

金然﹕我覺得這種擔心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很多專家說﹐從長遠來看“OUTSOURCING”對我們的經濟是有好處的。而且現在美國的經濟處于變化和過度階段﹐最終市場會自己調整﹐丟工作的人會找到新的工作。

方菲﹕嗯﹐紐約大學商學院楊賢教授就是持這種觀點。

[採訪2﹕楊賢教授]

金然﹕本來這個“OUTSOURCING”就是一個熱門話題﹐現在又正值美國大選時期﹐我看被政治家們炒得更熱了。

方菲﹕是啊。民主黨候選人凱利就以此指責布什在經濟政策上的不力﹐而且提出要取消公司在海外收入上的稅務優惠政策。而且美國有些州也采取措施,禁止向印度和其他國家輸出州政府的就業机會。

金然﹕不過很多人對這種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是持反對態度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

席格林斯潘就曾警告任何保護主義措施都可能對美國經濟帶來危險。有專家也指出﹕這將阻礙發展中國家獲得一個重要的增長和就業來源﹐也是不公平的。

方菲﹕有的分析家就指出﹐雙方目前的在這個問題上的炒作都稍過於簡單﹐沒有觸及到問題的實質﹕那就是怎麼樣幫助美國人適應長遠的全球性的經濟壓力。象幫助失業者學習新技能﹐減輕公司在醫療保險方面的費用﹐知識產權和盜版等等都是政策應該針對的問題。

[採訪3﹕楊賢教授]

金然﹕很多人不理解﹕90年代初期美國也經歷了經濟不景氣﹐但一旦經濟復甦就出現了大量的工作機會。而這次為什麼沒有出現同樣的現象呢﹖

方菲﹕有這樣一種說法﹐我覺得挺有道理。就是說在90年代由於信息科技的興起﹐創造了大量的工作機會﹐相當于一個新興的產業﹔而這一次﹐卻沒有這樣一個新產業帶動產生新的工作機會。

金然﹕嗯。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電腦行業﹐也就是IT行業不需要那麼多人了﹐那麼這些人即使參加培訓的話﹐他們學什麼﹖哪一行又會特別需要人呢﹖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方菲﹕是啊。所以有的人甚至問如果工作都跑到印度去了﹐我是不是該搬到印度的班加羅爾去啊﹖

金然﹕為什麼去班加羅爾﹖

方菲﹕因為那裡是所謂的印度硅谷﹐自然環境很好,又聚集了大量的軟件開發人員。所以許多美國的軟件公司都到那里開發基地。

金然﹕呵呵。不過我看到過一篇文章﹐說現在外包的都是一些常規性的活兒。而要想在今後的工作市場上更有競爭力的話﹐你就要提高自己的軟技能﹕就是與人溝通的技能﹐熟悉商業運作﹐而且要有創造力和好學的精神。

方菲﹕呵﹐這要求可夠高的。

[FILLER]

方菲﹕現在的這種情況﹐有專家稱之為“CREATIVE DESTRUCTION”﹐就是創造性毀滅的過程。在短期內使一些工作機會消失了﹐但長遠來看對經濟有好處。

金然﹕我覺得這種情況就好像動態的平衡﹐一個平衡被打破﹐各種因素都在調整﹐所以會出現一段時間的不平衡。但等到調整到位了﹐又會有一個新的平衡。

方菲﹕如果就業象上個月那樣持續回升﹐那大家都不用擔心。但就業會回升到哪一步﹖新的行業何時會出現﹖即使是經濟學專家﹐手裡也沒有水晶球﹐也無法預測這個答案。我們只有抱着希望﹐拭目以待了。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