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互动第一百五十二期】中國教育的高考制度問題

【新唐人】1.安清,中國一年一度的高考、招生工作早已塵埃落定,新生已經在各自的學校裡開始了他們的大學生活。但是今年有兩條關於高考狀元落榜的消息,不知你聽說過沒有?

哦,你說的是以638分成為湖北省文科高考狀元的湖北仙桃市考生周迅和以624分摘得寧夏高考理科狀元桂冠的黃某。被取消錄取資格的事。

2.是啊。事情是怎樣的呢?

高考狀元的身份使得媒體在挖掘周迅的新聞中意外地將他的過去抖落了出來:

周迅原名周帥,16歲就被保送至中國科技大學,但去年6月,因偷竊別人書包(包中有價值數千元的物品)而被中科大勒令退學。按照中國教育部“被高等學校開除學籍或勒令退學不滿一年者,不得報名參加高考”的規定,湖北省招辦決定不予投檔,即周迅今年將不會被任何學校錄取;而寧夏高考理科狀元黃某,原是河北人,因被舉報並被查明身份為“高考移民”後,被當地教育部門取消了高考錄取資格。

3.這兩名高考狀元的落榜,實在是讓人惋惜的事情。但是你覺得他們的悲劇是如何造成的呢?

我認為這兩位考生的問題再次証明了中國高考制度的弊端,現行高考招生制度否定了人的多樣性發展的潛能。特別是充分顯示出中國教育在對學生德育教育方面的嚴重缺欠。

4.那麼中國的高考制度究竟是怎樣的呢?這個制度對於中國的教育體制,以及對中國整個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奪取政權後,於1952年建立了統一的高考制度,十年文革動亂中曾經被廢止,1977年又重新恢復了高等學校的全國統一考試制度。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經過高考選拔出來的大學生作為國家幹部的“後備役”,由國家實行“三包”即包上學、包分配、包當幹部。轉軌為市場經濟體制後,雖然高等教育領域的“三包”逐漸轉為“三自”即自費上學、自選課程、自主擇業,但在勞動力市場上,高等教育學歷文憑仍是進入管理階層或“白領”階層的“入場券”。於是,表面上是普通高校選拔新生的考試制度,實際上成了一項上關國家民族發展前途、下系民眾個人一生命運,集教育功能與社會功能於一身的重要制度。

5.是啊,片面追求分數。有人形容中國的高考制度是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應該是很貼切的。試想13億的人口,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南北東西內陸沿海差異那麼大,卻由一年一次的一張考卷決定考生的終生命運,其競爭的程度我想用慘烈、殘酷來形容應該不會過分。

的確。由於中國的高考制度的權威性,對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的影響是巨大的。高考是決定一個人未來命運的一件大事,對於在中國受教育的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無論你是要擺脫貧困的處境,還是要爭取有更好的個人發展空間等等都離不開高考和其左右。而孩子的未來又是家長的期盼,甚至是家族的希望。因此這一教育制度關系到千千萬萬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

6.安清,人們說中國的教育已經蛻變成了應試教育,是不是由於高考制度造成的?

我認為應試教育是高考制度的產物。高考已經成為中國教育的“指揮棒”,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皆以高考為中心,圍繞高考來運作,“考什麼便教什麼學什麼”,“不考什麼就不教什麼。”,使學生聽命於分數,教師和家長聽命於升學,學校也通過升學率來衡定其優劣。

7. 那麼這樣做有哪些弊端呢?

首先,教育就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培育人才才是目的。教育一是知識的傳授,這是最基本的方面。二是能力的培養。比如人際交往的能力、演說的能力、應變能力、動手能力,等等,這些都是現代社會非常重要的東西。三是素質的提升。所謂素質就是人的品德、智力、體力、審美等方面的品質及其表現出來的能力的系統整合。四是健全人格的養成。這一點最為重要,這裡包括學生的人生目標、理想以及道德情操等。應試教育僅僅重視了知識的傳授,而對後幾方面的作用卻忽略掉了。而一個人首先應該注重的恰恰是道德的培養,人格的樹立。知識的傳授與道德的培養往往是脫節的。如果中國的教育在素質教育,人格培養方面能多做些努力,也不會發生那兩名高考狀元落榜的事,他們完全是吞食了教育制度不健全的苦果。

8.看來您對那兩個孩子的故事還是很同情和惋惜的。

是啊,如今整個社會道德下滑,跟這個應試教育多年來的培養不無關系,同時,今天的社會道德環境,對在校讀書的孩子也潛移默化地起著影響。因此,考生和家長為了得到一張通往搞懂學府的門票,絞盡腦汁,甚至不擇手段。於是就有了各種高考舞弊現象。

大洋網訊 今年高考期間,陝西省南鄭中學考點發生一起有組織利用手機發送答案的師生集體舞弊案,涉案師生67人。

南方網訊,浙江省在今年高考中發現考生違紀舞弊42起。違規攜帶手機、傳呼機或計算器進入考場31起,考試結束鈴響後違規繼續答題2起,這些考生均將被取消單科考試成績;夾帶7起,代考2起,考生將被取消今年考試資格。

河北省,去年高考期間,監考工作人員在考場共查處違紀舞弊考生180人次。

9.是啊,這些舞弊現象已很普遍。你開頭說的“高考移民”又是怎麼回事?

中國的高考是採用全國統一考題,而各地的錄取分數線由各地自行決定。這看似公平的考試,實際上隱瞞了很大的問題:僅就2002年重點為例,北京462分,上海497分;而山東568分,浙江560分。北京與山東等地相差100分左右。據教育部消息,2003年全國有527萬考生參加高考,預計錄取率為52%。但北京、上海、海南、新疆等地預測錄取率都超過70%。由此,海南、新疆等地再次成為高考移民挺進的重地。

10.你說挺進是嗎?

安清:是。在談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想簡單地談談高考的報名要求,是必須在自己戶口所在地.這個戶口管理制度限制了學生不能隨意在任何地方報名考試.那麼,同樣一張考卷,同樣的分數,有的地區就夠重點校的錄取線,有的地區普通校也不行.這就促使家長,為了孩子,不惜一切代價,把孩子的戶口轉到錄取線低的地區.寧夏理科狀元黃某就是這樣的學生。在青海寧夏新疆等地這樣的孩子有很多。

陝西的一名在校大學生向新聞媒體舉報當地一個學校多年來招收外地考生,收取高額費用,公開進行高考移民。這所學校是私立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派專人往山東、河南招收高三生來陝參加考試。其中有一個班級竟然80%的學生都是外省的。每次考試前全校50名可以說沒有本地學生。但是這名大學生幾次向當地媒體的投訴都被看成少見多怪而無人理睬。

11.看來,高考分數線的不平等是高考移民的一個推動力,那麼這種教育給學生帶來怎樣的影響?

安清:對.這高考制度給學生,家長及教師帶來巨大的壓力.但受害最深的要說是學生.由於他們一味地追求分數,上大學是他們學習的唯一動力。這些孩子正是在長身體時期,得不到健康的教育,所以他的發展是畸形的.學生在學校面臨的是老師不厭其煩的作業,考試,回到家裡,是家長那種期盼的目光.所以,有的學生在強大的壓力下承受不了,最後導致自殺.甚至有殺父母的動機,比如:

南方網訊 正當高考漸趨白熱化之際,一家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高考狀元牢騷書》。書中列出了我國近幾年來22名高考狀元從不同角度對目前高考制度所發出的“牢騷”。

1998年高考四川省文科狀元任羽中說:“我想,我,還有我的老師,我的朋友,都變成了勞累的犀牛。而我們學校其實是一個犀牛樂園,在沒有名字當做名字的湖邊生活。我就是看起來眼神非常憂鬱、經常停下來搖頭的角還拼命喘氣的那一頭。”

2000年高考山東省文科狀元慈顏誼說:“從狀元熱,到高考分數線的無情,我所看到的是一個狂熱與冷酷交織的教育。在這裡,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或許同樣都為此而付出了青春。回頭展望,慶幸的是,我在最後一次豪賭中賭贏了;心痛的是,我的許多優秀的同齡人卻落水了。”

12.看來,中國的高考制度的確是很殘酷.那麼,有沒有國外的高考制度可以借鑒的哪?

有啊。美國的學生不參加高校升學考試也能上大學,因此他們的學習不是以此為動力。而且美國這個高考叫做“學術能力測試”也就是SAT,一年考七次,主要考學習的能力而非純知識的掌握,學生隨便報名參加幾次,以成績最高的為準。這個成績也只是入學的參考。另外美國高中讀四年,大學入學要求學生在四年中的各科平均成績必須達到B,也就是良好的程度。因此,學生踏入高中的第一年就在為自己進入大學準備條件。大學的錄取標準取決於學生的綜合能力,社區活動的參與體育,音樂等方面的技能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美國的教育宗旨重在培養學生的素質,不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啟發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的想像能力,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因此美國的高中生考大學,是一個完整的專業學習和全面的發展有機結合的過程。

13.與美國的孩子相比,中國的孩子真是太辛苦了,我記得有教育研究者這樣形容:我們的孩子整天伏在課桌上,更像一個個被釘在課桌上不斷掙紮的蝴蝶。

是啊,為什麼許多家長節衣縮食,花費幾萬或十幾萬元錢送子女出國留學,致使國家每年流失教育資金幾十個億。究其根本原因無外乎一是在中國考大學太難,二是學生上學負擔太重。而且培養出來的孩子又往往是高分低能,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弱。

14.那為什麼在奧林匹克競賽中,拿獎的幾乎是中國學生呢?

因為中國的應試教育正適應了各種競賽的模式,而這又是基於學生超負荷的學習負擔的結果。而美國的教育體制重視學生素質的教育,創造性的培養,靈感,想像力的激發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而這些恰恰是諾貝爾獎得主誕生的條件,因此在舉世公認的諾貝爾獎中,很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獎項被美國人得到,而中國這種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人至今還無人問鼎。

15.是啊,佔世界人口1/4的中國人,在這種50年來的應試教育下,造就不出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真應該檢討一下了。

這種高考制度下造就的應試教育,也是填鴨式教育,所傳授給學生的都是已有答案的知識,不需要你再去思考更多的答案,這樣就禁錮了人們的開放式思維,把人的思維空間縮小到一種固定模式,定式思維,從而容易導致人思想僵化,一旦接受了一種認識後,就將其固定住,很難轉變。

五十多年來的這種教育制度,在中國培養和復制了一代又一代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國民,也就更容易服從統治者的領導。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人在經歷了那麼多次運動後,還不能從中深刻反思的原因之一,已經不具備全方位思考的能力了。

結束語:目前中國的高考制度使得各方面都很無奈:家長無奈–所有家長都希望孩子有一個健全的人格、較強的適應社會的能力,這些都落空了;學校無奈–學校也希望學生有全面的發展,可在高考指揮棒下完全實現不了;孩子更加無奈–他們成了“單面人”,喪失了很多天真與浪漫的時光,這豈是他們所願?

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都熱切地盼望著中國的高考制度能盡早把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真正培養學生的道德素質、人格因素,動手能力、開放的思維等等,這樣才能確保下一代身心健康,使民族的未來充滿光明與希望。

今天的話題就到這裡,感謝安清女士,謝謝各位觀眾,我們下次節目再見。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