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五人行】「鐵三角」散架? 朝俄曝中共偽實力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6月21日訊】大家好,歡迎收看新聞五人行,今天的聯合主持人是唐浩、秦鵬、林瀾、扶搖,還有我(秦悅)。五個人觀點碰撞、多元視角,帶您走進豐富的新聞世界。歡迎訂閱、點讚我們的獨立頻道。

今日焦點:曝中共「技術太落後」、金氏父子揭中共「都是騙子」;28年後 朝俄首次同盟,中共尷尬了!美動員令吹響,警告什麼?中俄朝「小華約」比蘇聯更可怕?中共這項計劃嚇壞捷克書記!

大陸街坊:美國消失世界便得到和平

秦悅:在中國大陸的一個街頭訪問中,提問到:你覺得哪些國家消失後,世界可以得到和平?

民眾都回答「美國」,理由是美國喜歡起鬨,美國喜歡挑起戰爭?

問題:

Q1,扶搖,是什麼讓大家的答案都是美國?(中共的仇美教育)

Q2,秦鵬,為什麼答案不是那些國際恐怖組織?

秦鵬:對啊,我也奇怪,難道不應該是恐怖主義組織嗎?沒有了中共,印太就會和平,沒有了伊朗伊斯蘭組織,中東就會和平;而放眼全世界,中國共產黨就是禍亂之源,中國國內也是,75年來,中共是動亂之源。那為什麼那麼多人脫口而出「美國消失世界便得到和平」呢?中共的灌輸嘛。但事實上,中共心知肚明,所以毛澤東在《民主頌》説:100多年來,美國從年幼的時候起,我們就覺得美國是個特別可親的國家。「這該不單因為她沒有強占過中國的土地,她也沒對中國發動過侵略性的戰爭;更基本地說,中國人對美國的好感,是發源於從美國國民性中發散出來的民主的風度,博大的心懷」。但是,中共是獨裁和暴政,最怕民主和真相,所以要製造一個敵人。

唐浩Q,八字時間

秦鵬:睽違24年,普京在俄烏戰爭膠著之際,赴平壤和金正恩見面,更多詳情待會林瀾帶您了解。

刺蝟抱團? 俄朝走近 中共尷尬冷戰「華約」要來?

林瀾:全球80多個國家,上週剛剛在瑞士簽署了和平公報,促進烏克蘭和平,這週,俄羅斯總統普京就對朝鮮展開了時隔24年來的首次行程。

朝鮮在主幹道懸掛了普京的照片,隨後金正恩和普京一對一會談,簽署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協議》。其實蘇聯跟朝鮮,1961年曾簽署過一份《朝蘇同盟條約》,不過蘇聯解體後1996年條約就廢除了。而這一次,是時隔28年,朝鮮和俄羅斯首次恢復「同盟關係」。

朝俄走近,中共作何感想?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林劍週二回應說,對此「不便評論。」

Q1,唐浩,中俄朝小三角,過去一直是微妙平衡的關係,但朝鮮和俄羅斯這兩年卻越走越近,反過來說,它們是在跟中共漸行漸遠嗎?(有哪些跡象?為什麼會這樣?)

Q2,扶搖,朝俄抱團顯然是各取所需,那他們各自謀求什麼呢?

Q3,這次朝俄還簽署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普京說,條約的主要內容就是:一方遭受侵略時,另一方會提供支援。而中共也早在1961年就和朝鮮簽訂了《中朝有好合作互助條約》,裡面也有類似條款。秦鵬,我們知道冷戰時期,蘇聯領導的華約就和美國領導的北約對峙。中俄朝這是要打造新版的小華約嗎?

Q4,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6月17號說,中共企圖一邊分享軍用技術給俄羅斯,一邊又想和北約成員國保持正常關係,這是行不通的。因為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是二戰以後歐陸最大規模的戰爭。如果中共不改變他們的行為,北約就應該要考慮讓他們付出某種經濟代價。

秦悅,你覺得美歐相關的經濟制裁,最終能阻止中共向俄羅斯提供支持嗎?這將如何影響中共和美歐的關係?

答:不可能,絕對不可能,我先要吐槽一下北約,北約當初訂下的北約成員國把GDP的2%用於軍費支出,在過去幾十年,沒幾個做到的,除了波羅的海、美國、波蘭、英國、希臘這幾個前線的達到了以外,別的國家經費問題都沒落實。2021年,當時已經有30來個成員國了,卻只有6個國家達到了,最近北約祕書長斯托爾滕貝格會晤拜登的時候表示,今年將有23個北約成員國把GDP的2%用於軍費支出,達到北約的國防預算目標。可這都並不是來自北約的約束的結果,而是這幾年俄烏戰爭,以哈戰爭帶來的危機感而已,也就是說,北約自己內部的凝聚力在我看來還差點意思。所以當斯托爾滕貝格雖然表示中共不可以一邊分享軍用技術給俄羅斯,一邊又想和北約成員國保持正常關係,但按照經驗,從北約過去在執行上來看,對中共震懾力不大。

當然,阻止不了中共給俄羅斯提供支持,不代表國際上對中共的觀感會好, 我覺得中共的行為已經快成薛定諤的貓的狀態,當你在看他時,他就不存在。你不看他,他就存在。不過長此以往,腳踏兩隻船,必然落水,兩頭得罪的。其實美歐對中共已經在覺醒了,近些年已經讓歐洲各國意識到和中共不是同路人,從漸行漸遠到最終對立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林瀾:過去,中共總是形同自己和俄羅斯、和朝鮮是「背靠背」關係。不過如果把中共這種渾身是刺的外交政策比做刺蝟,那刺蝟背靠背,會是什麼結果呢?

感謝收看這期的新聞五人行,再會。

訂閱乾淨世界:https://www.ganjingworld.com/s/l9VpjYwBmw

《新聞五人行》製作組

(責任編輯:李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