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領銀行存款 美驚見老派盜用身分手法捲土重來

【新唐人北京時間2024年06月18日訊】老派的盜用身分手法正強勢捲土重來,詐騙者瞄準毫無戒心的受害者,利用偷竊的支票、假身分證和偽造的簽名,詐領銀行帳戶的存款。這股日益猖獗的犯案威脅讓銀行和政府機構不得不緊急應對。

其中最令人擔憂的趨勢之一是質量足以亂真的假身分證件氾濫。當歹徒出現在銀行櫃檯前,手持輕易取得的高質量假駕照或假護照,使得行員難以分辨出是偽造的。雅虎財經網站曾報導有關赫倫(Janna Herron)的案例,歹徒使用一張假身分證多次到銀行櫃檯從她帳戶中領取現金,前後共提領了11,300美元。而這張假身分證在銀行行員看來是合法的。

數字身分識別解決方案公司「Prove Identity」的詐欺和網絡犯罪顧問米勒(Mary Ann Miller)表示:「這事件並非個案。」

「有人走進銀行,從你的帳戶中進行取款等操作,這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她警告:「這種情況正在眼前上演。」

報導中說,赫倫的遭遇也揭示了銀行程序上的幾個疏漏。詐騙者使用她的娘家姓,這個姓氏自2010年以來就已經與她的帳戶無關,甚至還在兩張提款單上拼錯她的名字。此外,銀行員未能在提款單的背面記錄身分證形式和號碼,這違反了程序,不然或許能夠識別出詐欺行為。

中共病毒(COVID-19)疫情期間,美國聯邦政府向企業和家庭發放了刺激性支票,共計提供了5兆美元的救濟,以提升失業救助和糧食援助以及可寬免貸款。這導致身分盜用案件激增。

米勒表示:「這就是我所謂的大筆搶錢行為,」犯罪分子想從中分一杯羹。她說:「他們學會了製造假身分證件,並學會盜用身分,以便詐騙這些疫情福利。」

而他們成功了。據一位聯邦調查局官員透露,騙徒竊取了3,000億美元的疫情援助,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詐騙案。這種成功激勵了詐騙者繼續行動。

米勒說:「他們從中學到了經驗,」「詐騙者的技術日益求精,變得越來越擅長於自己的所作所為。」

歹徒為了執行這些罪行需要一些特定信息,例如銀行帳戶號碼和假身分證。像Telegram這樣一個基於雲端的加密通訊平台,已成為販售被竊文件的熱門途徑。由於該平台被罪犯用於非法交易,因此通常被稱為「新暗網」。

喬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犯罪學和刑事司法專家教授邁蒙(David Maimon)提供了這些詐騙者如何運作的見解。他指出,通過各種手段獲得的盜竊支票,包括搶劫住家或汽車,以及盜竊郵政信箱郵件,都會在像Telegram這樣的平台販售。這些支票本身並不提供足夠的信息來製作假身分證,這促使歹徒向銀行和信用局內部人員購買更多的個人數據。

這些身分盜用案件的增加凸顯了強化安全措施和警覺性的重要性。致力於打擊詐欺的非營利網路平台Knoble創辦人米切爾(Ian Mitchell)表示,詐騙者不斷改進他們的技術,尋找金融機構防禦系統中的弱點。銀行必須不斷更新和執行反詐騙措施,以確保防範這類犯罪於未然。

(記者楊采華綜合編譯報導/責任編輯:林清)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