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父親的關愛是孩子成長的一個要素

【新唐人2012年6月21日訊】2012年的父親節,剛剛過去。這個起源於美國本土、由普通人提議和倡導、已經有100年歷史的節日,慢慢地擴展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包括中國。

父親節最早被引進中國,還是在民國年間。據維基百科記載,1945年8月8日,上海的文人們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受到市民的響應。之所以選在這個日子,是因為8月8日的兩個「8」剛好與中文的「爸爸」諧音。到現在,台灣還是在每年的8月8日慶祝父親節。

而在中國大陸,父親節、母親節這些西方的節日,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後才開始進入尋常百姓人家的。而最初發起慶祝這些節日的,其實都是些商家,他們能夠藉著節日的機會,抓住一些商機,賺得一些銀子。

但不管怎麼樣,每年能夠給父親們一個榮耀的日子、給孩子們一個感謝父親的機會,倒是理所當然的。因為很多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研究都表明,父親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著無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父親的關愛是孩子成長的一個要素。

在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社會賦予了父親和母親不同的角色,在一個家庭中也就出現了嚴父慈母的分工。在很多人眼裡,母親承擔的是照管和教養孩子的責任,而父親則去掙錢養家。

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已經漸漸發生了變化,但是還有不少做父親的把孩子的教育當成自己份外的事,很少過問孩子學校裡的情況。這種現象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都很普遍。

然而美國教育部的一項全國性調查顯示,父親對孩子學校的事務參與的程度與孩子各方面的表現,都有很高的相關。

具體來說,就是如果父親能夠經常去參加孩子的家長會、到孩子學校去做義務工作、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體育、文藝等活動,而且經常與孩子的老師溝通,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比較好,並能夠積極參加學校的一些業餘活動。

此外,這些孩子都很喜歡上學,很少會出現停學、留級,或者被學校開除的情況。更重要的是,無論父親的受教育程度、種族及家庭收入如何,父親對孩子關心的程度越高、父親對孩子教育的積極參與,還有父親對孩子的事務投入的時間越多,他就越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實,父親參與對孩子的教育,並不僅僅限於參與孩子學校裡的活動。更多的時候,父親與孩子的交流、交往,還是在家裡、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體現出來。比如說,週末陪孩子一起上公園、參觀博物館、購物、看電影,早上和孩子一起吃早餐,晚飯後陪孩子寫作業,入睡前給孩子念一本故事書,這都是瞭解孩子、幫助孩子的好機會。

有些父親工作很忙、或者經常出差在外,沒有很多機會和孩子在一起。但是如果父親每天能夠抽出15分鐘來,專心與孩子一起做個遊戲;或者出差在外時,每天給家裡打個電話,和孩子交談幾分鐘,孩子也能夠體驗到父親對自己的關愛。

現在的孩子們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生活圈子很小,除了學校就是家,家裡又只有幾個成年人是他們交流的對象,所以孩子們都非常渴望能夠和爸爸媽媽們多在一起一些時間,多享受一些親情和關愛。不過,做父母的卻不都是這樣想。

對於有些父親來說,有條件給孩子提供物質上的享受,才是關心孩子最具體的表現,他們並不重視與孩子的精神上的交流。為了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許多父母不得不額外打工,掙額外收入。為此而付出的代價,便是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其實我們大家都明白,孩子們的滿足不是單單用金錢就可以達到的,孩子們需要的快樂也大大超出了金錢所能給與的範圍。

一個快樂的童年,必須有父母的關愛、呵護和陪伴。因為在一個對孩子來說充滿著無數不可知的世界中,只有父母才是他們的生命與精神的依託。孩子能夠從父母那裡得到的,應該是能讓他(她)享用一生的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百折不撓和拳拳愛心,這些可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

文章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文章
評論
新版即將上線。評論功能暫時關閉。請見諒!